办好综艺类节目、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三)办好综艺类节目、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世居生活在海西州的蒙古族和藏族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群众创造和发展了高海拔地区特有的德都蒙古文化,这一独特文化在当今全世界蒙古族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州内天峻县、都兰县为主要生活聚集地的藏族群众,在当地繁衍生息世世代代,让藏族特有的文化习俗成为海西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何让这两种民族文化在电视荧屏和广播频率中充分展现、传承发扬,是海西州广播电视台发展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事业的核心,因此少数民族语言综艺类节目成了重要抓手。

1.蒙古语、藏语综艺类节目丰富多彩、体现特色。综艺节目以其丰富的内容、活波的形式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这也为海西州广播电视台办好少数民族语言综艺类节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藏语广播节目《藏语文学之窗》是藏语文学创作、展示、推广、访谈于一体的原创文学节目。节目先后邀请哇热、三木才等本土知名藏族作家及文学爱好者,通过朗读、访谈的形式为文学爱好者和青少年文学创作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宣传自我、交流进步的优质平台。藏语广播节目《藏语民歌欣赏》除了播放当地藏族听众爱听的民歌外,节目主要对歌者、音乐作品做详细介绍,让听众进一步了解藏族民歌的一些发展历程,在享受民族音乐的同时感受深厚的民族文化。

蒙古语广播节目《综合文艺》已经开办并播出近30年。针对过去节目内容大而全,一周一期重复播出的问题,节目针对不同受众对内容进行了细分。例如:星期一播出的《经典老歌》抓住了50岁以上人群最关注、最在意的怀旧情结;星期二播出的《德都蒙古文艺》,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音乐语言,以独特的地方风格情调彰显本台个性,使当地受众喜闻乐见,让更多的听众了解和传递地方音乐的魅力,强化了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星期四播出的《儿童童话》,让蒙古族小听众在学习民族语言的基础上,了解多彩的蒙古族童话故事。此外星期六播出的《说唱歌曲》聚焦全球蒙古语流行音乐最前沿,深受年轻听众的喜爱。

图6 播音员录制广播节目

海西州广播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节目起步较晚,但也一直在创新和突破中不断前行。藏语电视节目《阅读者》积极在藏族受众中倡导“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本土藏族作家、教师等阅读爱好者作为嘉宾在节目中朗读优秀藏文学作品、谈自己的体会感受,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广大观众和网友的好评。此外藏语电视节目《唱响柴达木》为本土歌手及艺人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节目播出的《一个牧羊女的心声》等内容,展示了藏族艺人背后的成长经历,通过故事的挖掘、情感的描绘,让观众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悟他们的成长和创作历程。

蒙古语节目中心开设了一档以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综艺节目《佳片欣赏》。该节目内容主要来自于内蒙古蒙古语卫视播出的《索艺乐》《开心辞典》等优秀节目。转播这些节目让海西当地蒙古族群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了进一步认识,尤其对青少年来说,观看这档节目是一个集知识、益智、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过程。此外,海西州蒙古语电影译制中心把国内外优秀电影用当地蒙古族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翻译,配音和制作。这些优秀的译制电影在《佳片欣赏》栏目中播出后,丰富了节目类型,让当地蒙古族群众能够更加理解精彩的影片内容。

图7 藏语电视节目录制现场(一)

思考: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灿烂夺目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台站的一项光荣使命。特别是要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特有的传播优势,在少语综艺节目内容挖掘、编排、包装、推广运作等方面积极向优秀的汉语综艺类节目看齐,让精品化的少语综艺节目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的关注,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关注,让他们在全新的视觉、听觉感受中领悟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更好地去传承民族文化。此外也要发挥广播电视台站的专业性,用数字化的视音频搜集、记录、整理各类民族文化符号。特别是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口手相传的史诗、技艺等进行完整的记录和保存。

2.服务民生,民族语言更接地气。服务民生是广播电视节目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在这方面,海西州广播电视台也在一步步摸索前进。例如藏语广播《藏语农牧天地》分两个版块《法治天地》和《健康之窗》。《法治天地》每期通过以案释法、传播法律知识等形式,为农牧民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农牧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康之窗》版块通过将医疗健康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专家访谈结合起来,力争打造成“人人都想看、人人都受益”的卫生健康知识普及节目。在电视节目方面,由于刚刚起步,目前只开设了蒙古语、藏语《天气预报》。

图8 藏语电视节目录制现场(二)

3.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剧、纪录片创作成绩喜人。在媒体发展日益繁荣多元化的当下,影视剧依然是观众热捧的主流之一。用镜头记录下少数民族的生活点滴,展示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提升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繁荣发展。近年来海西州广播电视台以藏语节目中心为创作核心,集中全台力量,创作、播出了一批优秀的藏语电视剧和纪录片,打破了过去在影视剧方面“只译制无原创”的不利局面,不仅传播了藏族文化民俗,也让海西州广播电视台影视剧创作品牌在全省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2013年藏语节目中心主创并制作了海西州第一部藏、汉、英三语电视剧《终极的黑帐篷》。该剧采用电视的独特手法,利用史实、民间传说故事等素材,全方位介绍了藏族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让观众在观赏中感受到藏族民间文化的美丽,认知藏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海西州广播电视台创作的第一部少数民族语言题材的电视剧,该剧通过一个家庭的经历,讲述了黑牦牛皮制作技艺在牧民中逐渐失传的故事。片子上下两集,90分钟,演员全部是群众演员,但该剧在青海卫视藏语频道播出后却广受好评,因为牧民们觉得它太亲切了,讲的就是他们自己的事。该剧不仅受到好评,还在“首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上,从1700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最佳品牌作品奖和优秀作品奖。2014年这部作品又在第六届《金鹏展翅》奖评选当中荣获原创影视剧类一等奖。《终极的黑帐篷》的获奖,为传承和弘扬藏族民间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系列的奖项也创造了海西广播电视节目的获奖记录,成为海西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而在这之后,海西藏语广播电视节目人再接再厉、勇创佳绩,创作了全国首部藏区预防艾滋病民族语言电视连续剧《失落的幸福》,我省首部法制教育题材藏语电视连续剧《失色童年》,两部作品先后获得全省、全国各类奖项。《失落的幸福》以倡导保护和关注妇幼保健为主旨,讲述了原本和谐美满的李智和桑姆夫妇,因为丈夫在婚外性接触时感染了艾滋病,导致一个和睦家庭、一段深厚感情走向毁灭的故事,揭示了艾滋病已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严峻事实,以此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唤起人们对预防艾滋病的重视。该剧由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资助,演职人员全部由当地藏族群众及医疗卫生、文化等部门职工志愿出演。担任《终极的黑帐篷》《失落的幸福》《失色童年》三部电视剧导演和编剧工作的海西州广播电视台藏语中心青年导演索南多杰深有感悟地说:“深度挖掘藏族地区在文明进程中所发生变化的题材,就要在情感上向普通人靠拢,保证影视的节奏和旋律对观众的亲和力。”

图9 电视剧《失色童年》拍摄现场

从这几部电视剧的创作中我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给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少数民族影视剧中原原本本的生活场景、质朴的民族语言,这些最普通的文化元素,经过创作就能够给地级广播电视媒体丰富节目内容中带来新鲜血液。地级媒体无法实现省级卫视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大投入、大明星、大制作,但接近本地受众的独特优势,让这类投入和制作并不大的影视剧能在观众当中深受欢迎,“接地气”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图10 《终极的黑帐篷》导演索南多杰在颁奖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