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新闻回归
新闻立台是新闻媒体追求的永恒主题。尤其在现今媒体形态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重申新闻立台、强调导向立台显得更为重要。新闻立台是地方台在体制转换、传媒竞争激烈形势下的唯一出路,是非走不可,不走好也不行的必由之路。
坚持新闻立台,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仍然是各级广播电视台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唯有不断深化和推进新闻立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发展。只有通过重架新闻节目结构,强化新闻传播的本土性、服务性和思想性,突出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本土新闻,方能增加广电媒体与受众的粘合度,积聚人气,树立形象,提升视听率。
1.优化资源配置,让新闻阵地强起来。新闻立台不仅仅看新闻节目的质量,还要看新闻信息播出数量多少,达到多大的影响力。没有一定的新闻播出量,新闻立台只是一句空话。因为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许多地市台普遍压缩新闻播出时段,而我们却大幅增加了新闻阵地。围绕做大最强地方特色新闻节目,把本地观众和听众的眼球吸引回我们的节目中来。
宜春台在2017年年初把综合频道定位为地方台新闻频道,5月起推出《整点播报》滚动新闻。参照央视新闻频道,结合观众收视习惯和本地特点,滚动新闻轮流推送,每天拿出8个整点时段,分别固定时间推播动态新闻,重在快速及时,不断更新,打造了全天候的动态新闻的快速传播,使得宜春电视台一套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播出时间延长到每天6个小时以上。
在重点新闻时段,宜春台整合资源重磅打造了每日30分钟的版块式的杂志新闻栏目《宜春新闻联播》。“时政要闻”版块内容为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重点报道”版块以主题性和指令性的各个主题宣传中心工作为主,其他市本级动态信息为辅;“县市区报道”则汇集宜春下面13个县市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信息,展示全市各地的各种动态内容;“民生直通车”版块则关注社会万象,传递市民心声,追踪新闻故事,做活民生热线,把新闻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角落,以关注百姓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喜怒哀乐为主,展示平民生活,反映市民心声,节目更有生活味、人情味,更具贴近性,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这些版块综合一起叫作《宜春新闻联播》,它搭建起了一个地方新闻信息快速、准确、全面、深度、立体化、综合性的电视新闻综合播发平台。
目前,宜春台新闻以当日的新闻为主,当天新闻由之前的15%~20%的比重,上升到50%~60%以上,增加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通过挤水分,上质量,增加信息量,上短消息,还增加了现场报道和言论引导功能,让宜春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扬起龙头,重拾地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
同时,宜春台增大新闻出口率,成立了台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有效地打破了电视台和电台之间的工作壁垒,把电视台和电台的外宣人员全部统一管理,划归业务流程,从而抓好上送中央台、江西台的对外宣传工作,确保外宣工作保持了在全省发稿领先的位置,为有效整合新闻资源发挥了整体力量。
2.整合社会资源,增加新闻信息渠道,转变新闻获得渠道的传统观念。我们把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资源当作广电最大的客户,通过向政府申请专项经费,获得了开通全省第一个电视法治频道的每年300万元专项资金。不仅成功解决了频道运行资金来源问题,而且通过新频道开辟的《法治播报》《法治视界》《月都红绿灯》《记者再报告》等新闻栏目,让地方台新闻类栏目趋向专业化、精细化,扩大了地方性新闻的延伸度。同样的道理,我们和市纪委合作开展行风整治专题行动,与市城管局、市环保局联合举办打击城乡整治暗访专项行动,与市卫计委协同整合社会资金100万开办《健康宜春》等新闻专题节目。这些新闻专栏和节目的播出,大大增强了社会各界参与新闻采编播制作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我们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新闻立台成为一种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结果。
在纸质媒体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宜春广播电视报一改原有的办报思路,开拓创新,进行了全新的改版与扩版,报名改为《宜春广播电视报——民生周刊》,整份报纸从里到外焕然一新:在封面我们安排刊登主持人风采,对宜春台自身形象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版面由之前的20个版扩为现在的28个版,除保留原有的一些品牌版面外,新开辟了《新闻聚焦》《理论园地》《赣西发现》《花样年华》《拍客宜春》等版面,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生活、贴近本土。改版后的《宜春广播电视报》包装更精美、内容更丰富、可读性更强。到目前为止,宜春广播电视报《民生周刊》已经出版发行了23期报纸,反响非常不错,受到了广大读者与订户的一致好评。

图5 改版后的《宜春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