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做强本土频道、频率

(一)做优做强本土频道、频率

在少数民族地区,不懂汉语、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的特殊性,决定了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是各民族同胞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再加上海西州处于“稳藏固疆”战略支点的重要地理位置,做优做强本土频道、频率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各民族群众对多元化信息的需求、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发挥州级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在维护国家统一与藏区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积极发声的重要渠道。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在人才引进机制上提供更多优惠政策、拿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引才条件,这对于海西州广播电视台这样市场化运作不高、自身吸引力严重不足的媒体平台尤为重要。第二个方面要加大与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优、创新上,要主动走出去,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化程度高的优势,为节目发展助力。第三个方面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加大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台内部、几种语言之间开展互帮互学,自我加压、自我奋进,同时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培训。近年来,海西州得益于浙江省的对口帮扶,在教育、医疗方面开展了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通过派驻优秀教师和医疗团队,手把手的培训出不少当地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在广播电视方面,仍然停留在听几堂培训课、参观几个观摩点的现状,这方面需要借鉴在教育、医疗帮扶中的先进经验,开展深层次的培训。

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能够用民汉双语进行采访的记者,对挖掘更具民族特色的新闻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记者在基层一线采访,与农牧民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时语言成为障碍。有些情况下无法进行有效的提问,挖掘不出鲜活生动的新闻故事,有时甚至因为不懂民族语言和民族习俗,造成双方的误会。因此在台内鼓励汉族记者编辑不断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少数民族记者编辑也要不断提升汉语水平。随着以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手段的兴起,通过创新机制体制激活优化内部人才,培养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全媒体管理者,有力夯实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基础,也将是今后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开办少语频道。20世纪80年代开始,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就开始在频道中将少语节目和汉语节目混播混编,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少语卫星频道、地面频道不断出现。而在媒体对受众划分越来越细的今天,没有专门的少语频道,更是很难满足观众要求,对提升节目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极为不利。通过开设蒙古语、藏语频道,丰富了电视荧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也为下一步与国内优秀少语频道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通过进一步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节目内容单一的问题就有解决途径,海西州少语广播电视节目就有与国内其他优秀少语节目竞争、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