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聪颖,18 岁考中秀才

幼小聪颖,18 岁考中秀才

董必武于1886年3月5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城南街一个贫穷的教书先生家里。董必武幼名乐益,辈名贤琮,号璧伍,取自《汉书·律历志》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句。董必武参加辛亥革命前,为了表示决心革命,故摈弃原号,用谐音“必武”。

董必武出生之后,科举制度还在盛行,学堂尚未设立,大小城镇都只有私塾、书院、学舍或义学。董必武从小跟随父亲上私塾。幼小的董必武聪颖慧明、勤奋好学,5 岁时就能背诵《三字经》。董必武刻苦读书,擅长文史,在私塾和书院学习四书五经、策论之余,还博览群书。他学习了新学中的史、地、博物、算学,还从父亲、叔父和亲友藏书中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他很重视阅读史书,尤其爱《左传》、《通鉴辑览》。有一次他借得一部《纲鉴》,限定一个月后归还。他用了28 天,不仅将书读完,还做了读书笔记。1903年18 岁的董必武就考中了秀才。

后来,董必武到武昌就读省城第一中学堂。毕业时列为五名最优等生中的第一名。当时湖广总督瑞澂在给宣统皇帝的奏折中,保奏董必武为“拔贡”。在封建科举时代,保奏为“拔贡”就是可以去当官了。但是在新思潮影响下,董必武不愿意在“功名”场中混,而想继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堂教师也都希望他继续深造。后来,他到黄州府中学教英语、国文,投身国家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