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荆江水患,由来已久,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早在1950年,毛主席得知江汉平原十年九淹之后,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又值抗美援朝,国家财力、物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民生为重,亲自审阅并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荆江分洪工程开工时,毛主席题词祝贺:“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总理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1952年3月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召集湖南、湖北两省和中南水利部、农林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审议《工程计划》的实施方案。3月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第74 次行政会议通过《工程计划》的实施办法,并作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同时成立了以省委书记李先念为首的荆江分洪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
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个水利工程。《工程计划》本着“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江湖两利”的原则,以1931年8月5日至25日宜昌—枝江洪峰水位、流量为标准,配合荆江北岸加固荆江大堤,在荆江南岸公安县藕池口安乡河以北,太平口虎渡河以东地区,开辟921.34 平方公里的分洪区,以分、蓄荆江上游洪水的超量洪峰流量,减轻洪水对荆江北岸大堤的威胁。分洪工程包括:荆江大堤加固;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虎渡河节制闸及拦河坝;分洪区围堤培修;南线大堤等。工程实施分为两期,1952年4月5日全面动工兴建,至6月20日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参加工程建设的30 万军民,以75 天的惊人速度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1952年11月14日至1953年4月25日,组织18 万人完成了荆江分洪第二期工程。荆江河道安全泄洪能力由此得到显著提高,缓解了与上游巨大而频繁的洪水来量不相适应的矛盾。
荆江分洪工程建成不久,我省就迎战了1954年大洪水。与1931年洪水情况对比,1954年大水不论洪峰、洪量都比1931年大得多,而洪灾损失却减少很多,原因就在于荆江分洪工程发挥了分洪的作用。再加上在党中央和省委领导下,中下游参与防汛的指战员近1000 万人,遍及五省一市,仅湖北省参加抗洪人员就有385 万,其中武汉市30 万。这些指战员风雨兼程,日以继夜,建立了功勋,还有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取得了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保住了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的安全。如果没有荆江分洪工程发挥分洪的作用,如果没有军民英勇奋战,没有可靠的水情和天气预报作为决策措施的依据,要获得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为此毛主席为武汉市战胜1954年洪水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