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十月革命道路,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1917年10月,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震撼了世界,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董必武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就曾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1919年2月,董必武到上海,各省的国民党活动分子都来到了上海,纷纷成立各省的善后公会。湖北省善后公会组织起来了,董必武被推举为负责人。他们以孙中山在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租用的房子为湖北善后公会的机关会址,与住在渔阳里路北的李汉俊来往甚密。
李汉俊,湖北潜江人,1918年底由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他带回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比较详尽的消息,和一些外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董必武与李汉俊天天见面,交流情况,共同学习,互相讨论。经过李汉俊的介绍,董必武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如饥似渴地研读了当时所能找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新思潮的书刊,如日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书刊。
通过学习,董必武认定:“列宁党的宗旨和工作方法与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宗旨和工作方法迥然不同。”董必武总结孙中山领导革命屡遭失败的原因在于:不依靠工农而总是依靠军阀的路子不对头,因为缺乏广大群众基础。而旧军界的许多领导由于没有真正的革命觉悟,遇到重大政治、军事形势变化就叛变,所以这种政策往往具有投机性,革命党人的工作必须为人民革命运动奠定基础,必须像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那样搞武装斗争。
董必武就是这样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点出发,走上了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逐渐由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发展成为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者。
1919年8月,董必武离开上海回到武汉,积极创办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青年人才。为了办学他四处筹款,到处招募人才,逐步解决了校址、校舍、基金、教员、审批立案等问题。为了筹集办学资金,董必武连身上穿的一件皮袍子也当了。
1920年3月,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在一片欢庆声中招生授课了。他为学校制定的校训是“朴诚勇毅”。1966年4月4日,董必武回到武汉,为武汉中学题写了“朴诚勇毅干革命”七个大字,并对武汉中学的代表做了具体解释:“武汉中学过去的校训是‘朴诚勇毅’。朴就是朴素,也就是艰苦朴素;诚就是忠诚,诚实;勇就是勇敢;毅就是要有恒心、毅力,能够坚持。这次我给你们加了3 个字——‘干革命’”。董必武当年以此教人,也以此律己。
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就是为了宣传革命,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优秀分子。陈潭秋也来到学校工作。陈潭秋,湖北黄冈人,1919年毕业于湖北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他们相识以后,畅谈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指导意义,交换了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未来的看法,志同道合,一见如故。董必武与陈潭秋指导学生会主办《武汉中学周刊》,自编《政治问答》,介绍马克思主义常识,发表反帝反封建文章,向教师和学生推荐许多进步书刊,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湘江评论》等。他们还请来陈独秀、李汉俊、恽代英到校讲社会主义。在他们的努力下,武汉中学成为武汉地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
董必武、陈潭秋等就组建共产党的问题进行反复商量,后来又请包惠僧参加,组党工作进展很快。1920年8月,董必武、陈潭秋等组织的武汉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宣告成立。9月,经李汉俊介绍,共产国际的代表维辛斯基的助手马迈耶夫及其妻子由上海来到武昌,住在董必武的寓所,和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商谈组建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1921年6月,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接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通知:武汉派2 名代表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小组还寄给每个代表200 元路费。董必武和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党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于7月23日到31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党的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会后,董必武和李汉俊为大会起草了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如实地总结了大会所讨论的主要问题,为党的一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大以后,董必武和陈潭秋回到了武汉,负责组织和发展湖北地区共产党组织。此后,董必武和陈潭秋等继续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共产党员的同时,还从产业工人中培养发展共产党员,还派共产党员到农村去开展农民运动,在农民中发展共产党员。到1927年大革命高潮时,湖北的共产党员已有1.7 万名左右,这在当时全国各省中是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
青年时代的董必武由投身辛亥革命到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党成立以后,又组织和领导湖北党组织的发展。90年来,湖北的党组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大潮中,艰难曲折,凯歌高奏,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董必武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