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验

大考验

今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洪水之大,是史所罕见的;抗洪抢险领导之坚强有力和工作之卓有成效,也是空前的。这是一次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大考验,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大考验,是一次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物质技术实力的大考验,也是一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大考验。

1931年特大洪水,长江干堤决口300 余处,导致整个长江中下游14.5 万人死亡;1954年洪水,长江干堤决口60 余处,荆江被迫分洪,江汉平原、岳阳、黄石等地受淹,死亡人数3.3 万人;今年的洪水,史所罕见,然而,长江干堤仅决口1 处,沿江城市和交通干线未受大的损失。原因何在?

一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入汛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防汛抗洪工作,多次对防汛抗洪作出明确指示。江泽民同志提出,坚决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沿江重要城市和交通干线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指明了抗洪斗争的方针。他命令解放军全力支持抗洪救险,作出军民协同作战的重要决策。在抗洪抢险斗争的关键时刻,他亲临一线,就决战阶段的抗洪抢险工作进行总动员,要求广大军民坚定信心,坚持坚持再坚持,夺取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到抗洪抢险第一线视察,慰问军民,指导工作。8月7日,在长江抗洪抢险最危急的时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关于长江抗洪抢险工作的决定。8月16日,中央政治局听取了抗洪抢险工作汇报,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领导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坚持在第一线指挥。根据中央确定的方针,始终把严防死守,确保大堤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在抗洪抢险极为复杂的情况下,果断决策,正确部署,把握重点,使整个抗洪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中央的坚强领导极大地鼓舞了抗洪前线广大军民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洪水的信心和决心。也充分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全能够把握各种复杂的局面,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任何艰难险阻。

二是党政军民团结一心,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力支持抗洪抢险斗争。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加强对抗洪抢险工作的领导,层层落实防汛抗洪责任制。领导同志深入一线,现场指挥,与广大军民一道,同洪水进行殊死搏斗;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要求,及时作出具体部署,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服从和服务于抗洪抢险工作。

在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充分发挥了突击队作用。投入总兵力27.4 万人,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500 余万人,动用车辆23.68 万台次、舟艇3.57 万艘次、飞机和直升机1289 架次。110 多名将军亲临一线指挥,广大官兵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保护人民的利益,成为抗洪斗争的中流砥柱。事实证明,我们的军队,不愧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不愧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钢铁长城,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革命队伍。

三是改革开放20年来形成的强大物质技术力量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史所罕见的南北水患,前所未有的抗洪救灾:800 余万干部群众奋战抗洪,433 万人次的子弟兵一线御险,高达1666 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坚持作战60 余天,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没有足够的、源源不断的物质供应,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的,没有高新科学技术用于水文气象监测,没有对雨情、水情以及大堤的工情、险情和防守情况的科学预测、分析、治理和准确把握,我们就无法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掌握主动权。

四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威力。在抗洪斗争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其他地区党委、政府主动为汛区、灾区运送物质,提供捐助,派遣医疗、慰问等队伍;全国各族人民都高度关心抗洪抢险和灾区人民,以搞好生产和工作的实际行动支持抗洪抢险,同时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各界人士、澳门同胞、海外侨胞也为灾区踊跃捐助,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洪一线。

此次规模空前的抗洪斗争,使我们进一步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使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党员干部、我们的军队经受了考验,也使我们深受教育。抗洪抢险,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人民子弟兵好、改革开放好、祖国大家庭好,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