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三熊”的故事更为感人——读《三国在荆州的传说故事》
呈现在我面前的这本《三国在荆州的传说故事》,记述了荆州流传的有关三国的各种故事、传说,乃至歇后语、对联,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睿智和幽默。而出版《三国在荆州的传说故事》的后面,却是一个热爱民间文学的家庭的故事。这个故事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也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公安,历史上有“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文学创作故事;今天,又出现了“公安三熊”熊远桂、熊永、熊平父子三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故事。这个故事更为感人!
一
在我国,三国,是一个时代,是一部历史,也是一部说不完、道不尽的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直到今天,各种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还在演绎三国故事。三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三国志》,晋代陈寿所著,为二十四史中的一部,共65 卷,记载了三国60 多年的历史,主要是三国一些重要人物的传记。《三国志》35 卷中《诸葛亮传》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早孤,从父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说明诸葛亮幼年就随养父诸葛玄来到了荆州。从此诸葛亮在荆州的三国故事就广为流传。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的作家罗贯中所著,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120 回,其中70 多回写到荆州。《三国演义》中“借荆州、讨荆州、袭荆州、失荆州”,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中国古代战争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三国故事,这是流传在我国湖北、河南、江苏、山西、山东乃至台湾等省的民间传说,现在,在日本、韩国、朝鲜、越南以至东南亚一些国家都流传着三国故事。
在荆州,有关三国的故事源远流长,关于人,关于地,关于语言,甚至一些生活习惯都打上了三国的烙印,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脍炙人口,充满睿智和幽默,故有“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之说。
二
在荆州,有一位从小在三国故事中长大、后来热爱三国故事,竭尽全力搜集和整理三国故事的文化干部,这就是著名的歌词作家熊永。
熊永,1952年4月生于荆州市公安县埠河镇太平口村。其父熊远桂系农村基层干部,酷爱民间文学,喜欢讲故事,收集民间故事,特别喜欢收集歇后语,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歇后语大全》时,他就提供了7000 多条,釆用了2000多条。他的两个儿子熊永和熊平,从小受父亲影响,潜移默化,热爱民间文学,喜欢书法楹联,会讲许多三国故事。熊永上中学时喜欢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并憧憬将来做一名诗人。中学毕业后他考进公安师范学校语言文学专业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文学史,他了解到古人的劳动号子就是诗歌的起源,诗言志,歌咏言,诗与歌是难以分开的。他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开始了诗歌和歌词的创作。1968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紧张的军旅生活中,他热爱写作、喜欢创作诗歌的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勤奋写作,用诗歌和通讯报道反映部队的生活,受到了部队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他又参加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函授学习。由于他出色地完成军事训练任务,又通过通讯报道和诗歌创作来反映部队生治,服务军队,受到部队干部战士的好评,入伍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就成为一名专职的部队文艺工作者。
1975年熊永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公安县,担任县文化馆文学创作员,从事他所热爱的文学创作,写了不少歌词和歌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文艺创作的春天。当国家把搜集整理抢救民间优秀文学遗产工作,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时,熊永更是兴奋不已。在公安县这块产生过“三袁”文学流派的文学沃土上,到处流传着民间传说和三国故事。熊永日夜奔波在公安县广大农村城镇,走村串户,白天搜集,夜晚整理,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釆访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1987年调任公安县文联秘书长,繁重的文艺组织工作使他奔走于省文联各个协会,参与电视电影音乐的创作,他的创作进入高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熊永。他身材魁伟,相貌堂堂,具有军人气质。当时他正参加湖北电影制片厂一部有关三峡片子的音乐创作。我对他说:“三峡壮丽的风光,是产生诗人和诗歌的地方啊!”他随口朗诵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说:“李白这首诗豪放欢快、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写三峡的绝唱。杜甫也有一首很欢快的诗,也写了三峡,记得吗?”熊永吸了几口烟,点点头说:“记得。”他从容不迫地吟诵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熊永的文学修养使我十分佩服,这样我们就成了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诗歌、谈创作,谈邓小平改革开放带来了文艺创作的春天。他十分勤奋,随身携带着笔和本子,灵感一来就奋笔疾书。他创作发表了一千多首诗歌、两百多首歌曲,搜集整理发表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有六十多项作品获得省级和国家奖,其中《男人·女人·山川》获1994年中央电视台音乐艺术片金奖,《三峡,我的家乡》荣获1997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由于这些成就,熊永先后被吸收为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中国歌谣学会会员,并被选为湖北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令人痛惜的是他过分的劳累,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在创作进入高峰时,壮志未酬,44 岁因肺癌夺走了他的年轻生命。
三
1996年6月我到武汉协和医院去看熊永,熊永和他的父亲熊远桂老先生同住一间病房。熊永已是肺癌晚期,骨瘦如柴,熊远桂老先生因照料儿子劳累,又很伤心,也病倒了,正在打吊针。熊永拉着我的手说:“我还有许多事没做完,我不甘心撒手人寰啊!”
熊永在弥留之际,仍不忘他创作的诗词、搜集的民间故事,他非常吃力地拉着父亲的手说:“爸,我一生很短,但还是吃了苦的,搜集了很多的民间的东西,来不及归类和整理,还散记在我几百本工作笔记里……在您有生之年,能出(版)出来,也把您辛苦一场!”
熊远桂老先生紧握着儿子的手,声泪倶下:“熊永,你放心吧,我一定尽力办到,了却你的心愿!”
熊永的继母张成珍流着泪,俯身对熊永说:“熊永,我会协助你爸爸来完成的。”
1996年9月,44 岁的熊永英年早逝。
熊永逝世时,熊远桂先生已是63 岁的老人了,他控制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深深的哀痛,与老伴张成珍一起,投入到整理出版熊永的遗著中来。十多年来,两位老人从熊永成捆成箱的数百个笔记本中,查找熊永创作的歌词、搜集的民间故事、传说,找到一篇,就用稿纸一个字一个字抄下来,张成珍又把一首一首歌词、一篇一篇故事,对着字典进行校对、勘误。两位老人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查找、抄录、校对,常常眼花手软,腰酸背痛。整理完笔记本上的作品后,他们又根据熊永日记的记载,收集整理他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诗词和民间文学作品,这个工作量就更大了。熊远桂、张成珍两位老人不顾年老体衰、旅途劳累,奔走于武汉、荆州各个图书馆,走遍公安、京山、天门、潜江等地方以及省文联、省音协、省民间文学协会等单位,查找资料,抄录原件,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很少复印,而是一篇一篇地抄写。收集来的诗词、歌曲、故事、传说,又精心加以分类,进行编辑整理,然后交出版社出版。有时忙不过来,喜欢民间文学和诗歌创作的熊平,也放下手中的活来帮忙。十多年来,他们先后出版的有《山高水长》(诗词选)、《路的旋律》(歌曲集)、《魏国真的故事》、《包公断奇案》、《荆州三国传说》、《荆州民间情歌》、《荆州三国歇后语故事》、《荆州三国名胜古迹大观》、《荆州寺观传说》、《诸葛亮在荆州》以及熊远桂、熊永、熊平父子三人合著的《荆州三国成语故事》等13 本著作。他们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使很多人感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熊远桂父子一家被有关部门授予“民间文学遗产抢救突出贡献家庭”的荣誉称号。
熊永逝世18年来,熊远桂与老伴带着儿子熊平,一家人为整理出版熊永的遗作、为抢救民间文学遗产,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实现了当年的承诺。现在,熊远桂先生已是81 岁的老人了,老而弥坚,不忘承诺之志,了却熊永的心愿,这是一种何等感人的精神啊!正如有人写诗称赞道:
美名传千古,诗文灿乾坤。
(2014年10月18日于武昌东湖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