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辛亥革命,不为功名不为家

投身辛亥革命,不为功名不为家

董必武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的阶段。那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日益发展,人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者和外国教会势力的自发斗争此起彼伏,全国革命潮流奔腾向前。就在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的前后,董必武开始对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探索。

1905年春,董必武投考武昌中学堂时,接触到了湖北革命党人刘静庵等,并从他们那里找到了《警世钟》、《猛回头》、《新民丛报》等宣传新思想的书报刊物。董必武第一次读到了《警世钟》上的四句诗:“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非常激动。他还将这些书刊介绍给同乡吴绍南、耿晓堂等阅读,向他们宣传新思想。后来,董必武了解到:中国革命同盟会已于1905年七八月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并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作为同盟会的革命宗旨,并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还主办了机关报《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里首先提出“民权”、“民族”、“民生”三大主义,号召实行民族民主革命。董必武阅读了这些书刊以后,接受了孙中山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对董必武也很有影响。中国留日学生创办了很多政治性刊物,掀起了一个爱国救亡的热潮,董必武从刘静庵等处得到了这些刊物。后来了解到日本内阁文部省拟定取缔留日学生规则,中国留日学生八千人实行总罢课。《警世钟》、《猛回头》作者陈天华出于义愤投海自杀,以示抗议。这些对董必武有着深刻的影响。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确信中国只能走革命的道路而不能走改良之路。

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爆发了。

武昌起义后的第三天,身在黄安的董必武闻讯后,心情无比激动,愤然剪去头上的辫子,表示和清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当天董必武收拾简单的行装,连夜赶到武汉,投身辛亥革命,直接参加战斗。后来他给家里亲友写了一首诗:“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旋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由花。”当时,董必武心情非常振奋,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斗争。

可是不久辛亥革命失败了。1912年春,袁世凯篡国复辟,孙中山于4月1日辞去总统职务,辛亥革命宣告失败。董必武忧愤交加,于1914年1月东渡日本,考入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法律科,攻读法律。

在日本,他见到了孙中山、廖仲恺等辛亥革命领袖,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后来,他在回忆见到孙中山的文章中说:“先生着现在所谓中山装的青衣服,容貌美秀而文静,如我们平素所看的相片一样。先生辩才无碍,指示中国的出路,惟有实行三民主义的革命,特别鼓励我们在失败后不要灰心短气,要再接再厉努力去干,革命不是侥幸可以成功的……先生这几句训示,永远活跃在我的脑海中。”

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以后,继续领导反对袁世凯卖国、复辟的武装斗争。1915年6月,董必武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同在上海的中华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后来他怀着改革中国社会和为民族为人民谋幸福的一片赤诚之心,回到家乡湖北,谋划反对袁世凯的秘密军事斗争。袁世凯称帝后加紧镇压革命党人,董必武因此两次被黄安县当局逮捕入狱。

1917年夏秋之交,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军阀头目重新窃取了北京政权。斗争遭受了挫折,这时董必武并没有被吓倒,而是继续思考着、探索着,寻找革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