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而知来,观今宜鉴古——党政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

鉴往而知来,观今宜鉴古——党政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仅在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等领域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而且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不断探索治国兴邦之道,著书立说,成就辉煌,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经说过,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毛泽东非常重视我国古代治国兴邦的思想。他酷爱读书,特别是关于治国兴邦的古代典籍,更是爱不释手。翻阅《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可以看出他旁征博引了大量中国经典,如《左传》、《礼记》、《易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1954年冬,毛泽东对历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毛泽东不仅自己刻苦攻读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的著作,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而且号召全党干部学点历史、学点文学,要把这作为培训干部的重要办法之一。毛泽东博古通今,古为今用,在他的文章、报告、讲话中,大量引用古代治国兴邦的典故、事例,用以教育干部和群众。敬爱的周总理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曾说过:“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具有继承性,现实是历史的发展。要了解现实,开拓未来,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历史。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观察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时候,“决不能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我国古代大量的历史典籍和“从政”名篇,记载着很多“从政”、治国中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鉴往而知来,观今宜鉴古。我们广大党政干部所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使这项艰巨伟大的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学习毛泽东,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又要借鉴我国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的治国方略。尽管我国古代治国兴邦的思想理论观点受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其精华部分仍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需要我们弘扬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借鉴这些可贵的思想,对于帮助广大干部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从政”本领,是大有裨益的。

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政”文论浩如烟海。既有散见于经、史的各种治国兴邦的文章、言论,又有专门编纂起来的文集,如唐代的《贞观政要》、宋代的《资治通鉴》等鸿篇巨制。党政干部在政务、事务繁忙之中,挤出时间多看一些,必然会从中得到教益。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