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孝感高中当班主任

我在孝感高中当班主任

1962年8月,我在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由组织分配来到孝感工作。一同分到孝感高中的,还有华师政治系的吴振杰和我们中文系的汤全福同学。

当时的孝感高级中学,是湖北省18 所重点中学之一,师资力量很强,领导班子几乎全是教育专家。学校党支部书记汤骥同志,原是中共中央第五中级党校的干部处长;校长樊作东,原是地区教育局局长;管教学的副校长陶鼎诚、教导主任朱荣熙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教学经验都很丰富,也是骨干教师。可以说,当时的孝感高中真是精英荟萃,人才济济。

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我,来到这样一个学校,心里很高兴。尽管当时校舍比较简陋,住宿条件差,我、吴振杰和汤全福同学三人合住一间宿舍,可我们情绪还是很高涨。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好好学习,勤奋工作,争取当个好教师。

当时学校在全地区9 个县经过统考,择优录取了300 名学生,编为6 个班。我任62 级高一(四)班和(六)班两个班的文学课老师。为了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教学质量,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中学课程进行了幅度较大的改革。其中,将语文课改为文学课,从《诗经》开始,然后依次是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代、现代的经典名篇,课文几乎都涉及了,而且注释都是名家。学生读完这套高中文学课本,对中国文学史就会有一个相当的了解。不仅如此,学习这些优秀古典文学名篇,还可以陶冶情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当时的孝感高中共18个班,有18 名语文教师,基本上是一人一个班,而我要带两个班的课,也算是学校对我很器重了。我也加倍努力,夜以继日(当时夜晚是要上班的)地工作,教学效果学生还是满意的。

到了第二学期,学校领导要我担任62 级高一(六)班的班主任,继续担任这个班的文学课老师。从此,我与62 级高一(六)班的46 名同学朝夕相处了三年,直到送他们毕业。

到今天,时间已过去了近40年,但这个班同学们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他们的志趣爱好、性格特征我还可以一一道来。

现在,这个班的学生们年龄都超过了50 岁,他们中有普通劳动者、教师、干部,也有外交官、地厅级干部、县委书记、大学校长、教授学者、军官,但我们之间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他们见了我,仍称周老师,我对他们直呼其名,同学们之间不论职务大小,也都直呼其名。他们说,那三年是他们成长的三年,也是最值得怀念的三年。对我来说,尽管我后来换了种种工作,但仍是我一生中最辉煌的三年,也是最值得回忆的三年。

最值得怀念的是当时社会风气纯朴清新,反映到班上来是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我班上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也有地委书记、军队首长的子女,但没有任何人自视特殊,炫耀身份的;在我的眼里,也都是一视同仁,以德才论优劣,丝毫也不感到有谁需要特别关照。三年中,没有任何领导或干部来找学校领导和我,要求对他们的孩子给予关照。在我的思想深处,也绝没有注意学生的家庭出身,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还有,就是孝感高中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使我难以忘怀。孝感高中老师们的学识水平是很高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那种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当时,担任62 级(六)班外语课教学的是丘质模老师,除了精心备课、上课之外,还不管有课无课,不管刮风下雨,都天天到班上去。他不仅辅导学生学习,为学生释疑解惑,而且与学生们谈心交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物理教师苏道义老师,一个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共产党员,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后来当了孝感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还有数学教师王建帮、张铸民,化学教师李锐增及政治教师吴振杰等,都是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堪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怪我的学生后来都说,他们的成长,多亏了孝感高中。

作为全省的重点中学,孝感高中的校风是很好的。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既紧张刻苦,又生动活泼。每天早晨6 点钟,我就来到学生宿舍,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学生们起床洗漱后,就是20 分钟的早操,或做广播操,或跑步,这些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然后是40 分钟的早自习。一周六天,三天读外语,三天读文学,交叉进行。早自习时,我都到班上去,要是自习文学,我就辅导他们朗读,或者给他们讲解一些作品;要是自习外语,我也到班上走走,不是为了监督他们,而是一种习惯,甚至觉得是一种生活需要、一种工作享受。当我从教室的走道里走过时,听到学生们琅琅的书声,看到窗外早晨明媚的阳光,看着他们稚气未脱的面庞,我常常想起毛主席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们讲的那段有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此时,我异常激动,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真是天下最美好的职业,感到自己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是何等神圣而又富有诗意!

当时的孝感高中每周34 节课,周一到周五,都是6 节,上午4 节,下午2 节;周六上午4 节,下午班会。每天下午是课外活动,晚上从7 时到9 时,有2 个小时的自习。我作为班主任,每天最少有4 次到班上去,或与学生一起学习、活动,或找学生谈话,做思想工作;每天晚上熄灯前,我还到宿舍绕一圈,督促学生按时就寝。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下班,与学生在一起,是我的工作,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生活需要,我感到十分充实。

要是我一天不到学生中去,我会非常难受;要是学生一天见不到我,也会感到奇怪,再见到我时就会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周老师,你怎么啦?”

孝感高中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正课学习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学生们自由参加。记得我们62 级(六)班就有文学、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时事等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还有体操、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各种体育活动小组,到了红五月、国庆节和元旦,还有各种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

62 级(六)班,在孝感高中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在学校几乎所有比赛活动中,如体育比赛、歌咏比赛、讲演比赛、作文比赛,还有数学、物理、化学比赛等,这个班都名列前茅。因此,62 级(六)班成了全校关注的班级。我作为班主任,既感到高兴、自豪,又感到有很大的压力。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毛主席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孝感高中全体师生的政治热情,各种学雷锋小组纷纷成立,学习雷锋的墙报、板报遍及各个班级;学雷锋歌咏比赛、学雷锋讲演比赛,参加者十分踊跃。雷锋成了青年的楷模,在雷锋精神鼓舞下,全校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

那时候,62 级(六)班团支部、班委会研究的主题常常是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如何关心集体、帮助他人。他们向我汇报的都是学雷锋的好人好事。籍先菊同学,是班上团支部书记,学雷锋积极分子,她不仅各科成绩都很好,而且热心公益活动,进取心很强,班上的事总是抢着干。她是学校广播台的台长,每天早晨要到播音室播音,平时还要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一天到晚,总是风风火火,忙个不停。后来,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河北农村插队劳动,后来到山西壶关当过县长,现在是壶关的县委书记。

班长先是王成荣,后是李忠平,前者是军队的孩子,后者是农村子弟,都是共青团员,不仅政治素质好,学习好,而且热心公共事务,乐于帮助同学。王成荣每天清晨要与籍先菊同学一起到学校广播台播音室播音,李忠平只要哪个同学学习有困难,他就主动去帮助。王成荣后来是武汉铁路局公安处处长,李忠平是南海舰队的大校军官。

学习委员胡乾文同学,家境贫寒,经济十分困难,但学习成绩好,乐于帮助人。叶国清同学俄语基础比较差,胡乾文同学主动与他结成对子,帮助他学习俄语。叶国清同学在胡乾文的帮助之下,进步很快,后来考入了湖北大学计划统计系(现中南财经大学)。胡乾文同学被直接推荐到越南河内大学留学;毕业后,一直在外交部工作,曾给毛泽东、胡志明、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现任外交部驻越南大使。

我与62 级(六)班的学生是同时进孝感高中的,三年后,他们毕业了,绝大多数同学考入了全国各地的大学,少数几个没有上学的也就业工作了。尽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尽管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尽管经历了几十年人生的风风雨雨,但这个班同学之间的感情,依然是那样浓厚,同学们与我之间的关系,还是那样亲密无间。他们之间除了保持通信往来之外,还常常利用休假在武汉聚会。只要有这种聚会,他们都会邀我参加。一到这时候,大家就感到又回到了60年代初期的孝感高中,又显得年轻了。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