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现代思维方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异彩纷呈,千变万化。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工作也就越来越复杂了。要适应这种新形势,领导干部就必须学习思维科学,具有现代思维方式。这样,才能驾驭复杂的工作局面,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人类与动物界分道扬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有了思维。思维现象已伴随着人类存在了几百万年,但人类最初的思维有何特点呢?
据有关史料记载,原始人只会用与具体事物相对应的方法记数,数到10 便数不下去了,因为人的一双手只有10 个手指头,特别聪明的可以数到20,因为还有10 个脚指头,若是有人会以别人的一个指头来表示21,可称得上是“大数学家”了。他们脑子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抽象的概念,只有借助于形象的东西比喻,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曾经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区的土著人,因为缺乏抽象思维,只好给见到的每一棵树都取了具体名字。而原始阶段的美洲红种人,在夸奖别人勇敢时,就说像一头狮子;在赞赏谁的眼光敏锐时,就说像鹰一样。他们用石头表示硬,用火或太阳表示热。可见,原始人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史上的朦胧阶段,它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具有形象、直观、朴素、具体的特点。
正如崇拜“自然神”的原始宗教观念根源于人类早期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水平低下一样,原始人的思维局限性只能从原始人所从事的简单劳动实践中得到说明。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科学文化极不发达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思维不可避免处于低级阶段。只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力量的增强,在现代大工业的基础上,人类的思维能力才进化到能够创立和运用相对论、控制论、系统论的高水平,才有了探究深奥无穷的“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纵观人类领导活动的历史,现代领导者同古代领导者相比,在生理结构上并无天壤之隔,而在思维能力、思维方式方面却显示出巨大的变化。原始部落的酋长、首领们只需凭借他们所享受到的父亲般的威信和生活中直观的经验,便可调停一切纠纷,或指挥部落成员夺取一场战争的胜利。而现代领导者要指挥好一项工程建设,管理好某一企业,不得不依赖于优秀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一时代的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65 页)。因此,认为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考察原始人的思维特点后所得出的结论。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思维方式发展的生命源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方式的特征和类型。人类的任何一种具体的实践任务都要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当人们生活在小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从事着自然经济实践时,他们所能选择的必然是呆板、保守、单向的封闭思维方式;而一个在物质生活上只“日求一餐,夜求一宿”的人,是很难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的思维方式的。生活中的音乐家、画家、诗人、演员大多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数学家、思想家、理论家则一般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而领导者,由于其实践舞台极为广阔,要在实践中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打交道,作为“通才”,他们既需要有抽象思维,又需要有形象思维。无论何人,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他对思维方式类型所作的选择,都必然反映他那个时代的风貌,留下实践制约的痕迹。
其二,人们的实践活动规定着思维方式发展的方向。面对同一思维对象,人们可能遵循着不同的轨道去发展自身的思维方式。例如,几位民工在施工的工地上发现了一把生锈的剑,他们所想到的是将这把剑当作废品卖给废品收购站,而一位考古学家看到这把剑,认为它是一件有价值的文物,应送进历史博物馆。这种思维方向上的反差,源于二者不同的实践经历。再比如,总工程师和经理一同参观工业展览会,前者的思维注意力放在新型机器的规格、质量、性能和构造原理方面,后者的思维注意力则放在它的成本、价格,以及一旦采用它会如何带来企业的效益。这是因为二者肩负着不同的实践任务。灵感和顿悟是思维活动产生智慧和发明创造的“骄子”,许多人都希望它们光顾自己,然而,一个人只有当他的思维受到一定的实践动力驱使,并为一定的实践目标服务时,它才能产生兴奋,运转起来。当思维处于毫无目标和方向时,是不会产生灵感的。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倘若不是接受了国王的指令,必须解决如何验证皇冠纯金度的难题,那么,他在浴缸的水往外溢时,是不会想到检查皇冠纯金度的办法,也不会发明著名的浮力定律。
其三,人们的实践活动为思维方式的发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活动的一种积淀和升华,如果离开实践活动所提供的感觉素材,思维方式的发展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例如,创造性思维对于现代领导者作出正确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与经验的丰富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犹如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夫能够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并拟定出创造性治疗方案一样,领导者如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基础,就能有略高一筹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就能产生丰富的联想,作出富有新意的决策。
总之,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这是领导者把握现代思维方式实质的重要的认识前提。
由于思维方式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时代必然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因而,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跨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起思维方式的变革,一时成为思想家、政治家们重要的议题。那么,何谓现代思维方式,它有什么特征呢?
人们的思维总是在特定的方式下进行的。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思维的模式或样式,是定型化的、稳定的理性认识方式。尽管人们目前对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但至少这几点认识是一致的:其一,思维方式是一种自觉的理性认识形式;其二,思维方式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三,思维方式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其四,必须提倡的是自觉的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同时代的思维方式各有其特征,但思维方式作为整体,仍有其一般特征。这些特征是:①稳定性。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融进社会文化的心理积淀而成,具有很大的稳定性。②导向性。一种思维方式一经形成,便如同“坐标图”一样规范着人们的认识进程,对人们的行为给予导向。③大众性。思维方式一般为社会群体所共有,即使是某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也会带有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那种思维方式的共性。④能动性。思维方式虽然一般是尾随社会变革而变革的,但新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会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⑤凝聚性。思维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能把众多思维方式相同的人凝聚在一起,不断趋于同化。
所谓现代领导思维方式,顾名思义,就是指具有现在这个时代特征的领导思维方式,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与以往的领导思维方式相比,现代领导思维方式有着它鲜明的时代特征:
(1)开放性。随着世界各国国际性交往的加强,以及社会主义改革的兴起,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正在从以往那种呆板、单一、狭隘、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和未来。当前,广大领导者正以客观、冷静、发展的目光注视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2)自主性。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项前所未有的事业,锤炼出人们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越来越多的人敢于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盲从,不轻信,不为权威的观念所左右,不为陈旧的框框所束缚。有人曾在深圳作过这样的调查,在回答“你得到一件喜欢的服装,而社会上又未流行,怎么办”的问题时,有64%的人回答:“既然喜欢,就敢第一个穿上街。”可见,注重自主性,已成为现代人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
(3)创造性。这是现代领导思维方式中最本质的特征。在只有“创造”才能生存的时代,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成为现代人最可贵的品质。历数当今改革中获取成功的领导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他们思维敏捷、新奇、流畅、变通,善于思人之所未思,见人之所未见,探索他人尚未或不敢涉猎的领域,因而能在改革中成大事,立大业。
(4)预见性。在小农经济社会,人们注重的是以往祖辈的传统和经验;在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人们的眼光盯着的是现在(如技术和市场);而在信息时代,人们注重的是未来(即目标和战略),预测未来已成为世界上众多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优秀的超前思维的领导者表现在,他不是老看到别人做了什么,而是看到别人还没有做什么,善于“做一看二想三”。
(5)多维性。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面临的任何事物都处于纵横交错的联系中,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特点,它促使人们的思维向纵横比较、纵横结合的方向发展,不再把视线只盯在一点、一线、一面上。
(6)系统性。20世纪中叶开始发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革命,导致了科学综合化、一体化的趋势。系统科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人们不再认为整体就是部分的简单叠加,部分好就等于整体好,更多的是注重优化组合和整体效益。
(7)敏捷性。“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信息就是资源”,这不仅是当代人的社会价值观,也是现代思维方式的表现。新技术革命、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形势作出敏捷的反应和抉择,谁的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行动果断,谁就能“捷足先登”,在竞争中取胜。
复杂的社会生活造就了复杂的领导思维,现代领导者的思维水平决定其政策水平和行为效果。古往今来的人才观,无一不讲究人才的勇与谋,推崇“智勇双全”。但对于领导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谋多于勇,即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是领导活动中首要的决定性因素。被世人视为聪明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如凭武力,纵使诸葛亮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抵挡千军万马,但他的一计“草船借箭”,就使得局势一夜之间改观;而他一席对吴蜀联合抗曹局势的分析和论证,就能降服千军万马。历史一再证明,领导者只有借助于自觉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比常人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比一般人更能接近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同处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货币现象睁眼就能看到,但唯有马克思才从中窥测到了它的秘密,从劳动与工资似乎是平等交换的假象中,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许多常人都认为是伟大人物主宰历史命运的虚幻中揭示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本来面目。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领导者,肩负着制定和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率领群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共产主义宏伟目标迈进的历史使命。领导者的思维品质、思维方式如何,维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维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维系着人民的富裕和幸福。古人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何以能使决策胜于千里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理论水平和思维素质。任何尊重历史事实的人都不会否认,中国10年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论,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没有思维方式的变革,就没有改革实践的成功。同样的道理,10年进程中所受到的挫折和失误,追根溯源也与哲学理论上的失误和思维方式上的不足紧密相关。如实践中出现的只考虑经济因素,忽视政治因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手硬一手软”;经济工作中的只讲速度不讲效益;主张“高消费”,等等,均与哲学上的片面性、绝对化、消极化有关,都是单向思维、线性思维的产物。可见,提高领导者的理论水平,优化领导者的思维素质,乃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