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耿耿光明磊落——悼念万绍华同志

忠心耿耿光明磊落——悼念万绍华同志

10月7日上午,临近下班的时候,宗良瑶副校长找到我说,医院来电话,绍华同志病危。我一听,心里一震,赶快和良瑶同志约来了林志春、顾杰、邓元生、杨甫念等在家的校领导赶到同济医院。病房里,一群医生和护士正在进行紧张的抢救工作,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由于万绍华同志病情恶化,于上午11 时40 分离开了我们。

我和在家的校领导,伫立在绍华同志病床边,望着他平静的面容,心里充满了哀思。往事历历在目,使我难以控制住自己两眼的热泪。

我和绍华同志在省委党校共事十余年,朝夕相处,合作共事,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他对党、对人民、对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忠心耿耿;他为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公道正派,光明磊落。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到省委党校工作之前,就知道万绍华副校长写了一本《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并且在全国获得了优秀图书奖,知道他是一个从事党建理论研究的专家。第一次同他打交道,是1984年夏天,当时,绍华同志带了几位同志去省委宣传部向我反映省委党校的校园被侵占的问题,并且展开地图,向我作了详细的介绍。言谈中,我感到绍华同志对党校非常热爱,是一个事业心很强、责任感很重的领导干部,这是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

1986年4月,省委派我到省委党校任校长,从此,我就和绍华同志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共事。他年纪比我大,资历比我长,而且在中央党校工作了很长时间,见的世面也比我广。但他从未以此骄人,他始终明确自己的位置,在副校长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他遇事同我商量,对分配给他的任务总是尽力去做好,真正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一年如此,年年如此,实在难得。

记得我到党校工作不久,就面临党校学员春季毕业,我想请当时的省委书记关广富来校给学员作报告。我问省委办公厅,说他正在随州大洪山开会,我当时抽不开身,就请万绍华同志辛苦一趟。他二话没说,带着当时办公室副主任邓元生就去随州,找到省委关书记汇报了,关书记答应来,他又赶回来,与邓元生同志一起夜以继日地为关书记讲话准备材料,直到关书记来作了报告,与学员合了影,他自始至终负责到底,干得十分成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986年,党校领导班子只有我和王广礼、万绍华、王启荣三位副校长,人数比较少。11月,分管科研的副校长王启荣因心脏病猝发逝世。启荣同志分管的科研工作又全部交给了绍华同志。这样,绍华同志就担当了全校的教学、科研、函授、自修大学和地方党校的全部组织领导工作,任务是很重的,但他从不叫苦叫累,也不推脱敷衍,像一头老黄牛,辛勤地耕耘在党的干部教育这块园地上。那时条件很艰苦,体制也不顺,常常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去求人。绍华同志尽管年近花甲,还是亲自去跑、去找人,总是使许多比较困难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记得有一次,一群函授学员为学历问题到办公楼找我,情绪比较激动。绍华同志知道了,怕影响我的工作,连忙请他们到他的办公室,同他们仔细地交谈,又多方奔走,为他们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绍华同志这种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遇事不推诿,尽心尽力地把自己分管的每一件事干好,正是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讲的“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的那种共产主义精神;也是我们每个领导干部、每个共产党员需要学习的崇高的精神。

绍华同志对人持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给人一种宽厚长者的形象。他乐于帮助人,对年轻干部、教师总是给予关怀、关心。他从不嫉妒别人,他看到青年人成长、进步,总是十分高兴。十余年来,我从未听见他在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甚至有些人不公正的对待他,他也不计较,更不报复。他认为,大家都是同志,应该和睦相处,这种品德,使许多人愿意同他交往。

绍华同志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模范遵守党的纪律,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他生活简朴,安贫守道。他生病以后,怕花了国家的钱,不愿住院;住院以后,总怕用贵重药品,时刻为国家着想。但对同志、对受灾的群众,则关怀备至,总是慷慨解囊,鼎力相助。

绍华同志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这使我想起诗人臧克家的有名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绍华同志就是那种虽死犹生的人。

(1998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