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字头企业奠定工业基础

“武”字头企业奠定工业基础

党和国家早在“一五”期间(1953—1957)就将湖北武汉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把大批重点项目建在武汉。苏联援建的156 项重点工程中,在湖北就有3 项:武汉钢铁公司(简称“武钢”)、武汉重型机床厂和武汉青山热电厂。后来,国家又在湖北省布点新建或扩建了武汉锅炉厂、武汉石油化学总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武昌造船厂、武汉卷烟厂等一大批武字头大型国有企业。“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湖北工业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8540 万元。其中重工业投资67626 万元,占国家在湖北全部工业投资的86.1%,平均每年投资13525 万元,规模空前。“三五”至“五五”期间,国家在湖北的投资规模在全国各省市的位次分别居第2 位、第3 位和第1 位。从而形成了一批冶金、机械、电力、石化、铁路等基础工业和设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5年开始建设,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产,那天,毛泽东主席登上一号高炉炉台观看一号高炉炼出的第一炉铁水。

武钢本部厂区坐落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占地面积21.17 平方公里。武钢拥有从矿山采掘、炼焦、炼铁、炼钢、轧钢及配套公辅设施等一整套先进的钢铁生产工艺设备,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

50 多年来,武钢历经了三次创业。1955年10月武钢青山厂区破土动工,武钢开始了第一次创业,迎来了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都的诞生。1974年武钢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系统,开创了我国系统引进国外钢铁技术的先河,武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2005年以来,武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并实施中西南发展战略,推进钢铁工业由内地向沿海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武钢由此开始了第三次创业。武钢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富有时代特征的“质量效益、诚信共赢、创新超越”的核心价值理念。

武钢现有三大主业,即黑色金属采矿、冶炼及加工,钢铁贸易和冶金工程技术服务。钢铁产品主要有热轧卷板、热轧型钢、热轧重轨、中厚板、冷轧卷板、镀锌板、镀锡板、冷轧取向和无取向硅钢片、彩涂钢板、高速线材等几百个品种。其中,冷轧取向硅钢和无取向硅钢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武钢船板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武钢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武钢生产的桥梁用钢、管线钢、压力容器钢、集装箱用钢、帘线钢、耐火耐候钢、电工系列用钢等优质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广泛的声誉。2007年,武钢成为第一家拥有“国家硅钢工程研究中心”的冶金企业。此外,武钢还生产焦炭、耐火材料、化工、粉末冶金制品、水渣、氧气、稀有气体等产品,并对外承担工程建设、机械加工和自动化技术开发等。武钢钢铁主业已经成功实现整体上市,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辅业改制正在积极推进。近年来,武钢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创新奖、全国质量管理奖、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先进单位、全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和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3年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绩效考核中被评为A 级。

在50 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武钢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到2007年底,武钢累计产钢1.94 亿吨,累计实现利税1014 亿元,其中上缴国家692.92 亿元,是国家对武钢投资64.2 亿元的10.8 倍。武钢与鄂钢、柳钢、昆钢实施联合重组后,已成为生产规模近3000 万吨的特大型企业集团。还形成了从武汉到鄂州、黄石的湖北钢铁工业走廊。2010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销售收入达14033158 万元,排中国500 强企业的第42 位。

当前,武钢正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成世界一流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市场控制力的钢铁企业集团,成为中国冷轧硅钢片、汽车板和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三个目标,进入世界500 强行列,综合竞争实力进入世界钢铁行业前10 名,规模效益居中国钢铁企业前3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