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共产党人对党的一大的贡献

湖北共产党人对党的一大的贡献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已走过90年光辉历程。

回顾90年前,湖北人民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创造了历史的奇迹,充分体现了湖北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惟楚有才。

1920年,在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共产主义小组的6 个省市中,有3 个省市的共产主义小组,就是由出生于湖北的先进分子参与创建的。他们是:北京小组的刘仁静,湖北应城人;上海小组的李汉俊,湖北潜江人;武汉小组的董必武,湖北红安人;陈潭秋,湖北黄冈人;包惠僧,湖北黄冈人。

陈独秀和李大钊是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人。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取名“中国共产党”,陈独秀担任书记。后来,陈独秀受孙中山之邀到广东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书记就由湖北人李汉俊代理。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并与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汉俊、李达取得联系。经过几次交谈,他们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在七八个中心地区开展活动,因此建议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于是李汉俊、李达分别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在北京的李大钊通过书信商议,确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李汉俊、李达又分别写信通知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和留日的党组织,要求他们各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参加大会,并给每个代表寄去200 元路费。但当时陈独秀在广州筹款办学;李大钊除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教授外,还兼任北京国立大专院校代表联席会议主席,两人事务繁忙,也可能当时对党的一大的认识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高,两人未能出席这次大会。一大会议的组织联系工作,委托在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去做。1921年5月,湖北人包惠僧受李汉俊委托,到广州请陈独秀回上海主持工作,陈独秀因忙于办学未回上海。包惠僧还留在广州参加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7月,陈独秀委托包惠僧代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党的一大的13 个代表中,就有5 个湖北人:他们是: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北京代表刘仁静,上海代表李汉俊,上海代表陈独秀因在广州国民政府任职,忙于公务,不能参加会议,委托包惠僧代表他参加会议,包惠僧是湖北黄冈人。

当时的上海,处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之下,中共一大只能在秘密中进行。所以这次代表大会开会的会场就选在李汉俊的哥哥李书诚家里——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 号(现兴业路76 号)。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庄重典雅。各地来的代表住什么地方呢?这也是会议的组织者李汉俊、李达犯愁的事。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建议代表住在附近的博文女校,说学校放暑假了,房子空着,又比较安全。博文女校的校长黄绍兰,思想进步,也是湖北人,与李汉俊有同乡之谊,与李达也很熟悉。黄绍兰爽快地答应了,并对食宿作了很好的安排。7月22日,13 名代表聚集在博文女校,举行了中共一大的预备会议。

更有意义的是,党的一大的党章草案最初就是李汉俊用两张八行信纸写成。会议期间,参加会议的湖北籍代表董必武、李汉俊还参与了供会议讨论的党纲和今后实际工作计划的起草。会议结束后,董必武、李汉俊向共产国际写了会议情况报告。由于党的一大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湖北籍代表刘仁静就担任了大会的翻译。

7月30日晚,党的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可是会议开始不久,一个中年男子突然闯了进来,东张西望,李汉俊当即迎上去问他:“你找谁?”那人随口答道:“我找社联的王主席。”李汉俊说:“这儿哪有什么社联王主席?”那人点头哈腰匆匆退出。富有秘密工作经验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断定是包打听,他叫大家赶快离开,会场只留下李汉俊和陈公博。十几分钟后,法租界巡捕房开来了两辆警车,法国兵包围了李汉俊寓所。他们翻箱倒柜,严密搜查了一个多小时,除了查到一些介绍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外,没有发现可疑的东西。法国巡捕盘问李汉俊,李汉俊沉着应答,毫无破绽。法国巡捕问不出什么,也没有搜出什么东西,只好悻悻离去。李汉俊机智沉着,保卫了党的一大。

后来,为了安全,大会转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党的书记。大会最后在“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等口号声中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使命——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从上可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时可见湖北人的身影,湖北的共产党人对党的一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与湖北的革命传统、地理环境与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首先,湖北有悠久的革命传统。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第一枪就是在武昌打响的,从这里揭开了推翻中国封建王朝的序幕。湖北很多革命志士都参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败以后,那些像董必武那样寻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革命志士、先进分子上下求索,很自然地就找到了共产党。

第二,湖北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为先进分子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是由湖北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这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1908年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7000 多人,年产钢铁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的90%以上。现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工人阶级,他们要登上政治舞台,就要寻找其代表人物,这为先进分子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第三,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门洞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轮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武汉江汉路一带到处是租界,西方国家的传教士渗透到穷乡僻壤,横行乡里,这一切使湖北武汉深受其害。一些爱国青年就起来反抗。当时麻城宋埠发生了一起教案,外国传教士强奸中国妇女,鱼肉百姓,引起当地农民的愤慨,农民愤然起来烧毁了教堂,打死了作恶多端的传教士。事后,腐败的清朝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赔款白银四万二千两,答应重修教堂,并把两位带头的农民判刑关押,许多参与者遭到责打。这件事曾激起少年董必武的愤慨,促进他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形成。

第四,西方进步思想的大量涌入,激起一些热血青年走出国门,留学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时,我国很多青年都到日本留学,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鲁迅、郭沫若、李达等都到日本留学。日本门户开放后,马克思的著作在日本很流行。湖北到日本留学的青年也很多,多达数十人,李书诚、李汉俊、董必武等在日本留学后,带回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湖北进行广泛传播。

第五,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新思想传播,开启了青年的思想,陈潭秋、包惠僧等走出家门,到北京、武汉求学,投入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列。当时的武汉新学校、新报刊到处都是,《武汉星期评论》、《汉口新闻报》、《大汉报》等风行武汉。1920年恽代英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杂志主编、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应董必武之邀到武汉讲学,宣讲马克思的学说,武汉思想界非常活跃。

湖北共产党人为党的“一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征途中,湖北共产党人也都是走在前列的,湖北的党组织始终没有中断,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湖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湖北300 多万共产党人一定要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创先争优,为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湖北籍五位一大代表简历、照片和会址、南湖游船照片

一大会址外景

南湖游船

李汉俊(1890—1927)

李汉俊,湖北潜江人,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初回国后在中学任教,积极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译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和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代表上海小组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因反对张国焘专权,次年脱离共产党回武汉,曾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汉口市督政办公署总工程师。1925年先后任北京国立中俄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蒋介石,并掩护大批共产党员。1927年12月17日在汉口被桂系军阀胡宗泽杀害。新中国成立后,李汉俊被首批追认为烈士。

董必武(1886—1975)

董必武,湖北黄安人。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青年时代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和1917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从事律师工作。1920年与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武汉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7年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回国后,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政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曾当选为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著作编为《董必武选集》。

陈潭秋(1896—1943)

陈潭秋,湖北黄冈人。1919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学校英语部。五四运动期间,曾参加领导武汉地区的学生爱国运动。1920年参与创办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与恽代英、董必武等创办《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7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武汉任区委书记。1926年7月北伐期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组织部长。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27年后,历任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1930年9月调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曾被捕。出狱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长。1933年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粮食人民委员。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六大,并留驻共产国际。1939年回国后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9月被捕入狱,次年9月被盛世才杀害。

刘仁静(1902—1987)

刘二静,湖北应城人。出席中共一大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当时只有19 岁。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是党在早期的重要领导骨干,曾在北京大学工作和学习。19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北京小组”在北大成立,刘仁静和一批又一批北大进步学生相继加入,并在1920年10月底,联合中共北京支部成员、北大学生邓中夏等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刘仁静信奉“托派”,并想拉陈独秀一起参加,被拒绝。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1987年8月5日清晨刘仁静在北京街头散步时,被飞驰而来的一辆公共汽车撞倒,当场遇难,终年85 岁。是最后去世的一位中共一大代表。

包惠僧(1894—1979)

包惠僧,湖北黄冈人。1920年参加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受陈独秀委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上海参加编辑《劳动周刊》,同年10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1922年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等。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第一师第一团党代表、教导师党代表。1926年任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政治教官,战时政治训练班主任,后到武汉任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筹备主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脱离共产党组织,1949年从澳门回到北京。1950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1957年4月,任国务院参事。1979年逝世。终年85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