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家推荐一篇杂文

向大家推荐一篇杂文

我郑重地向我们党校学员和教职工推荐一篇杂文:《说书话酒》。文章不长,也不深奥,但针对性很强,写得也生动活泼,颇具文采。文章讲的道理很简单:读书兴世,嗜酒败家。因此,把酒拿开,让书披彩。

同志们到党校、行政学院,主要是学习理论,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绝大多数同志都是这样做的,其中也不乏许多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感人事迹。但过去也有少数同志不遵守党校校规,互相吃请,甚至公款报销。这不仅影响学习,败坏党校风气,而且给党组织造成不好影响。我作为党校校长,确感失职,深感愧疚!

互相吃请,少不了酒。当然,对酒,也要一分为二,不能一概否定。家中自酌,亲朋好友相聚,自费宴请,均无可厚非,只要把握一个度就行了。但互相轮流吃请,公款消费,就在禁止之列了。君不见,广大干部群众对吃喝风早就深恶痛绝。

西方的莎士比亚曾告诫过:“酒是祸水。”此言有理!我曾去过北美、西欧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很少见到像我们这里又吃又喝,更没有那种庸俗不堪的所谓“酒文化”了,可能是听了莎翁的告诫吧。而没有列入“西方”的俄罗斯则不然,无论是在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常常看见一些人手执酒瓶,歪歪倒倒,踯躅街头,或者醉卧在马路边,给人一种没落的感觉。也正因为酗酒成风,俄罗斯当局不得不多次颁布禁酒令,甚至动用警力以对待这种伤风败俗的恶习。

时代发展至今天,知识经济已向我们走来。作为知识载体的书,当然也就越来越重要了。毛主席爱书如命,江总书记博览群书。让我们大家热爱书,认真读书,沿着“人类进步的阶梯”攀登吧!

最后,还是请大家看看《说书话酒》这篇杂文,在党校不要互相吃请,使党校形成一种刻苦读书、求真务实的清新之风。

(1998年8月15日)

附:说书话酒

黄团元

书曾经胜过酒。诗经的浑然纯真,楚辞的豪爽浪漫,汉赋的恢弘缜密,唐诗的浩瀚丰富,宋词的玄妙精深,元曲的质朴实在……读之用之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有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这些精神食粮,是任何美酒也难能匹敌的。茅台、五粮液、杏花村……纵然它们“透瓶三分醉,开坛十里香”,但充其量只是一种谷物或果类发酵后产生的具有醇类物质的液体,一种能使饮用者神经兴奋乃至中毒的饮料!早在4000 多年前,大禹喝了仪狄造的美酒后就预言:“后代必有饮酒而亡国的。”以后,古今中外仁人志士也对书对酒的作用作了揭示和概括,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酒是祸水。”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冯梦龙说:“劝君休饮无情水,醉后叫人心意迷。”

书胜酒当然有实在的例子。在我国,“读书兴世,嗜酒败家”的例子就很多。看看外国吧,从美国的例子中也能推断西方对于书酒的认识同我们如出一辙。爱德华家族的始祖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们的八代子孙在家庭的熏陶下,先后出了1 位副总统,13 位大学校长,100 多位教授,80 多位文学家。另一家族的始祖名珠克,他家只有酒柜而无书柜。他的八代子孙中酒鬼无数,并续有300 多个乞丐,60 多个盗窃犯,7 个杀人犯!书读多了,人的素质就高;酒喝多了,生的后代也混,也痴!鲜明的对比,实足警世。

回头再看现实,并非杞人忧天。据1996年底统计,我国共有出版社564 家,而全国酒厂却有4 万多个!也许二者没有可比性,但是我们也许能够从中悟出书、酒的年产数量和销量。而且,不少新书时运不佳,报载杭州不少图书刚摆上柜台就遭到削价处理的厄运,如此现象恐怕不止一处。“酒市”却热闹非凡,从铺天盖地的广告就可想象利市的程度。抱怨涨价吗?同样是涨,书贵就不买,酒贵偏要喝。饭不吃肚子饿,酒不喝不能过。因此,书店、图书馆在减少,酒店、酒吧在增多。“冷”书而“热”酒将会引出什么结果?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观今鉴古,结论昭然。无论书酒孰贵,书应当永远胜过酒,不管是洋酒还是国酒。酒多人癞,书多人贤。要想强国长久,多读书少喝酒!听说近日我国某名酒的广告语是“五洲倾情国之尊”。此语狭义上无可非议,但容易误解:国之尊者,酒岂能居之?但愿国人明白,把酒拿开,请书披彩。幸哉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