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土地革命旗帜,黄麻起义惊神州

高举土地革命旗帜,黄麻起义惊神州

1927年4月12日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革命处在十分紧急的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重新鼓起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勇气,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把湖北作为全国起义暴动的重点区域,并就近予以指导,一大批政治军事干部派往湖北各地,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湖北党组织领导下,武装起义先后在沔阳(今仙桃)、公安、蒲圻(今赤壁)、咸宁、枣阳、黄安(今红安)、麻城等地爆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7年11月的黄麻起义。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资料照片)

1927年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派符向一巡视黄麻地区。11月8日,省里派来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了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中共黄麻区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符向一任特委书记。随后,成立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李先念、詹才芳、王树声、陈再道分别率领农民武装参加了暴动。11月14日凌晨4 时,起义武装在城内群众配合下,一举攻入黄安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群众和农会干部。之后,黄麻特委又将参加起义的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2月5日,国民党军第12 军任应岐部1 个师夜袭黄安。鄂东军遭受重大损失,潘忠汝阵亡。1928年1月1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为党代表,汪奠川为参谋长,部队以木兰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在黄麻起义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和军队,为后来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初始基础,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起点。黄麻起义后,工农革命军辗转游击,随后开辟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成为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高度评价它的战略地位,指出它“一面可以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据长江交通,有直接威胁武汉而与全国红色区域打成一片的前途”。黄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和早期中心。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实行战略转移后,又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在黄麻起义中组建的鄂东军发展起来的红四方面军,先后开辟了两大苏区,这是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黄麻起义及其后期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革命军队。在黄麻起义及其后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中,走出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第一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七里坪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黄安檀树岗重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三支是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湖北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是土地革命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湖北相继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军团、红三军团等红色劲旅,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及其源头,都与湖北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革命人才。其中从黄麻起义走出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4 位,开国将军25 位(含大将2 位、上将6 位、中将6 位、少将11 位);而作为黄麻起义策源地的黄安县,则不仅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和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而且产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共和国主席和61 位将军(其中上将8 名、中将10 名、少将43 名),捐躯的革命群众10 多万,牺牲的有记载的烈士2.2 万,因而是全国第一“将军县”和著名“烈士县”。

黄麻起义不仅用鲜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别山工农武装革命的烽火,也在起义及其后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麻起义革命精神。这就是:紧跟党走,信念坚定;不畏强敌,拼搏图存;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