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

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派出的一支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在三峡进行了为期约两个月的勘查和测量,拟定了葛洲坝、黄陵庙两处低坝方案。这是中国专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进行的第一次勘测和设计工作。

1944年,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到三峡实地勘查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

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员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坝顶总长3035 米,坝高185 米,水电站左岸设14 台,右岸设12 台,共装机26 台,总装机容量为1820 万千瓦时,年发电量847 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级连续船闸及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8年。三峡水库是一座长达600 公里、最宽处达2000 米、面积达10000 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实现了毛主席的预言:高峡出平湖。

三峡大坝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2009年全面完成大坝的施工建设。2010年10月26日,三峡水库水位涨至175 米,首次达到工程设计的最高蓄水位,标志着这一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各项功能都可达到设计要求。三峡工程后续增加的地下电站和升船机两个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届时,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将全面竣工。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荆江流经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沃野千里,是粮库、棉山、油海、鱼米之乡,是长江流域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属国家重要商品粮棉和水产品基地。荆江防洪问题,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中最严重和最突出的问题。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 米,有防洪库容221.5 亿立方米,对荆江的防洪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具有巨大的防洪作用。

发电。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820 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 亿千瓦时。三峡水电站电价若按0.18~0.21 元/千瓦时计算,每年售电收入可达100 多亿元,除可偿还贷款本息外,还可向国家缴纳大量所得税。

三峡地下电站布置于枢纽右岸,利用弃水发电,可以提高工程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利用率。地下电站6 台机组投产后,加上大坝左、右电站26 台机组,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2250 万千瓦,年最大发电能力达1000 亿千瓦时。

三峡输电系统工程是1992年全国人大批准建设的国家能源重点项目,总投资348.59 亿元。线路总长度6519 公里,跨越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160 多个县级行政区,被誉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至2010年底,三峡输电工程已累计安全送出电量4492.3 亿千瓦时,相当于1.62 亿吨标准煤的发电量。

航运。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

三峡升船机布置在枢纽左岸,主要用于为大型客轮提供一个“电梯式过坝”的快速通道,成为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楼梯式过坝”的有效补充,大大提高船舶过坝效率。

毛泽东主席195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时所写的词《水调歌头·游泳》,描绘出了三峡工程的美好蓝图,半个世纪后已变为现实: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2011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