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黄埔军校

访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近代和现代中国的政界、军界、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论是它在创办初期所承载的革命精神,还是它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以致它所折射的两个政党的不同道路,都使它成为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一道寓意深刻的政治景观和文化景观。

好久以来,就一直想去访问这所世界军事名校。到省委党校工作后,好多人都称党校是今日之黄埔军校,这更激起我前去拜访的热情。去过几次广州,但屡屡公务在身,来去匆匆,没有找到机会,但心里的念头却日益强烈。

11月19日,我赴广东省委党校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院中南联合视导组第三次会议。报到之后,还有半天空闲,广东省委党校的领导安排我们去参观黄埔军校,我就欣然前往,如愿以偿了。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区东南十余公里处珠江右侧的长洲岛上。当我们乘坐的汽车过了轮渡来到小岛上时,只见这里山峦起伏,绿树成荫,鲜花遍地,游人如织。今日的黄埔军校,已成了广州的旅游胜地了。

我们的汽车一直开到黄埔军校校本部门口才停下来。

下了车,只见“陆军军官学校”白底黑字的牌匾高挂在校门之上。大门左右两侧的白粉墙上,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标语,大门两侧是一副著名的对联:“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门前是一片不大的广场,广场右侧靠墙边有株大树,枝叶茂盛。广场北面是浩浩荡荡的珠江。黄埔军校背依扯旗山,坐南朝北,依山临江,地势十分险要;在这里办军校可谓得天独厚了。

跨入校门,一条长廊贯穿整个校舍,与长廊垂直交叉,建有四排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左右还有两条与主长廊平行的长廊;这样,整个校舍就成为三路四进的结构,中间均有连廊相通,整齐、对称。楼下长方形的天井里,种着绿草和鲜花。楼上是孙中山总理、蒋介石校长和政治部主任的办公室,会议室,兵器陈列室,还有学生宿舍。楼下则是餐厅、教室、阅览室。校本部占地面积不大,房屋连成一体,显得紧凑、实用、方便。

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导游的讲解,军校历史如在眼前。1923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先生接受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准备办一所军官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建立国民革命军。1924年1月,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持工农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合作;军校筹建工作也同时开始。孙中山先生任命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李济深等九人为委员;党代会委托党代表回各地后推荐革命青年前来报考军校。这样,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一所新型的革命军官学校就诞生了。初名陆军军官学校,后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上,通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先生为创办这所军校,亲自选定了长洲岛上原清朝的陆军小学堂和水师学堂为校址,组成了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领导机构由校总理、校长、党代表组成,孙中山先生亲自担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六个部,各掌教学和管理工作。

孙中山先生对黄埔军校寄予很大希望,给予了高度重视。1924年6月,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学,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开学典礼,许多党政高级官员和苏联顾问鲍罗廷都出席了典礼。孙中山先生在致词中提出,军校是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孙中山先生的目的,是为革命军培养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并以军校学生为骨干组建革命军,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此后不久的实践证明,军校的创办确实是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决策。

为培养合格的革命军人,黄埔军校教育非常严格:学生都是在全国各地经过严格考试,择优录取的。军校要求主考者“秉公执事,不徇私情”;军事教育采用苏联等国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技术进行讲授和训练。课程为学科和术科,学科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军制学等;术科有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以及行军、宿营、联络等;课堂教学与野外演习相结合,日夜不停。军校管理很严,每天5 时起床,9 时半熄灯,十分紧张;除课堂讲授与野外演习外,黄埔军校还安排许多演讲,请一些革命家、军事家来校演讲,帮助学生了解政治、军事形势,增长知识,提高觉悟。

黄埔军校的教育,提倡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既善于做政治工作,也能指挥作战。为加强政治工作,军校设有党代表和政治部,这是黄埔军校作为新型革命军事学校的重要标志。党代表权力很大,负责监督军校的行政,指导党务,主持政治教育训练,灌输革命精神,加强纪律教育,保证党的纲领、政策的贯彻执行;军校发布的命令、文件,必须党代表签署才能生效。政治部辅助党代表,负责掌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工作。政治部主任先后由戴季陶、周恩来、邵力子、熊雄等担任。

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主要是讲授革命的理论和知识。课程有三民主义、帝国主义解剖、社会发展史、中国民族革命问题、社会主义、苏联研究、各国革命史、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等。政治理论教育与政治学习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如举办讨论会、设立政治问答箱等为学生解答问题;再如组织宣传队和血花剧社,演出革命文艺节目,使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还出版期刊、专刊、文集、丛书、画报等,以充实课外学习内容。政治课讲授者除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汪精卫、恽代英、熊雄等军校领导人和教官外,还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来校讲演。谭延闿、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吴玉章、何香凝、鲁迅等都到黄埔军校讲演过,并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代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国民党的一大批上层人物和高级将领如蒋介石、廖仲恺、何应钦、邓演达、杜聿民、宋希濂等;我们党内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如周恩来、聂荣臻、徐向前、陈赓、叶挺、左权、项英等,都曾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一所军校,在短期内,涌现出这么多顶尖级人才,在中国历史上以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正当革命迅速发展的时候,蒋介石抛弃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遗训,背叛革命,排挤中国共产党人。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4月12日,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4月18日,黄埔军校宣布清党,大批共产党人遭到逮捕和屠杀。从此,国共两党在黄埔合作办军校的历史宣告结束,军校也改变它原有的革命性质。

1930年9月,黄埔军校本部随着合并到南京而结束。

走出校本部,我们又去参观了黄埔军校纪念馆。这是一幢临珠江的楼房,1917年孙中山先生发动护法运动和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时,曾多次在此休息和办公;后曾作军校校舍和医务室,现在作为纪念馆,陈列着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先生在广东活动的图片。

从纪念馆顺珠江往西,孙中山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八卦山上。纪念碑顶是孙中山的铜像。来到纪念碑下,只见碑下刻有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校提出的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我们顺着山坡拾级而上,到了八卦山顶平台,巍巍的纪念碑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西面刻有总理训词,背面刻有总理像赞。

我站在纪念碑的座基上,望着滔滔东流的珠江水,脑子里涌出清代诗人赵翼的诗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