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北伐旗帜,叶挺铁军克武昌

高举北伐旗帜,叶挺铁军克武昌

二七惨案后,中国大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在这场大革命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发展。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革命的新局面迅速形成。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这场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以及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在各界民众的支持下,北伐军高歌猛进。进入湖北后,军阀吴佩孚企图凭借汀泗桥、贺胜桥的险要地势阻止北伐军的进攻。经过浴血奋战,北伐军终于在8月下旬攻下汀泗桥、咸宁和贺胜桥,击溃吴佩孚主力,并在10月10日攻占武昌。在战斗中,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叶挺更是被誉为北伐名将。曹渊等一批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武汉成了革命运动的中心。中共中央也迁至武汉,湖北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区域,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全面高涨,形成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洪流。

北伐军攻克武汉后,湘、鄂、赣农民运动迅速发展,急需大量从事农民运动的人才。为适应这一需要,1926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提出在武昌开办农讲所。12月,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身份从上海抵达武汉,与湘、鄂、赣三省国民党党部商议筹办事宜。根据国民党中央决定,农讲所最后定名为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以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为常务委员。农讲所位于武昌红巷13 号。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共领导和推动下,由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一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

1927年4月4日,农讲所正式上课,学生来自全国17 个省,共800 余人。恽代英、瞿秋白、彭湃、方志敏、李汉俊、李达等分别讲授主要课程。毛泽东亲自担任《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的教学,并作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专题报告。

农讲所还设置军事课程,学员也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

1927年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组织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师生参加和领导各地的武装起义,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黄麻起义的骨干很多都是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的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