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大杂院这时也有了变化,消失三年的毕叔叔回来了,他现在每天拖着一辆大板车扫大街。钱师娘丈夫死后,街道安排她在面坊上班,并当了居民小组长。因孩子大了,房子不够住,她就在正对叶庆生家房门口的小院子里沿着她屋子的下水盖了一间大披屋,几乎占了院子一半。奶奶说:“钱师娘,你这一盖,我家都没出场了。”
钱师娘不好意思地说:“叶奶奶,我也是没法子的事。”奶奶心疼她一个寡妇拖着三个儿女怪可怜的,也就没再说什么。毕阿姨则不依不饶,要她拆掉。明知“胳膊拧不过大腿”,毕阿姨干脆在大门口也盖了一个小储藏室,一下子小院子没有了,只剩下走人的过道。赵师娘连生一儿一女,房子也不够住,就在家里搭了一个双人床。文国治忙着高考,文妈妈也显得更苍老了。
这一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终于一扫全国饥饿的阴霾,国民经济有所好转,学校也恢复了生龙活虎的景象。
有一天,晚自习,班主任元老师让同学带信,叫叶庆生到他办公室去一下。这是学校的俄语教研室,很大,有三对办公桌,晚上其他授课老师都不在,只有班主任老师的办公桌亮着一盏台灯。元老师正伏案在写着什么。叶庆生想,老师是找我问问班上同学们的情况,还是要我安排好明天班上的什么活动?“报告!”叶庆生站在门口等老师招呼。班主任老师没有像往常那样应一声“进来”,而是抬头望望他,然后站起身,缓步走过来,拉着叶庆生的手说:“坐、坐。”等叶庆生在老师桌子边的一张椅子坐下来,元老师面带微笑地说,“要不要喝点水?”叶庆生发现老师今天不像是布置什么事的样子,而是要找他谈什么。
果然,元老师坐下来,望着叶庆生说:“你家就你和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直没有消息?”这些老师早就知道了,老师家访了解过,学生登记表也填写清楚了,叶庆生不解地望着老师说:“是。”
“你生活有什么样困难吗?”
“没有。”
“思想有什么顾虑没有?”
“没有。”
这次是老师不解地望着叶庆生。“那你为什么不写入团申请书?”他问叶庆生。
这下把叶庆生问住了。是的,哪一位革命青年不积极要求进步?哪一位好学上进的学子不积极要求入团?对这个问题,叶庆生不是没有想过。不过,从小就缺失父母的爱,生性敏感的叶庆生,对社会给予的台属身份尤其敏感,怎敢奢望入团?
元老师递给叶庆生一张《中国青年报》说:“今天报上登了如意同志写的《青青和她的同学们》这篇文章你看过了吗?”
“中午我看过。”
“你看青青跟你一样,学习努力,热心帮助同学,还鼓励同学入团,就是自己迟迟不写入团申请书,觉得条件不够。结果经受住了组织考验,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我——”“怕”字没说出来,忙低下头,轻轻地说了一句,“我怕不够条件。”
“要积极争取嘛。”
“可是听说我的父母亲……”
“那有什么关系呢。”元老师停住话题,望着叶庆生郑重地说,“党的政策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嘛。你是学生骨干,又是三好学生,就应该积极向团组织靠拢。”最后,他寄予厚望地说,“希望你通过努力,早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回到家里,叶庆生激动得一夜都没有睡好觉。他在想,许多革命先烈,像朱老忠那样,为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天下为己任,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几千万革命先烈倒在血泊之中,换来了红色江山,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发奋读书,学好本领,就是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去建设美好的明天。越想越激动,叶庆生干脆翻身起床,月亮已升上中天,他拿起笔疾书:“敬爱的团组织……”千言万语,全部倾注笔端,向团组织捧出了一颗年轻人的火热之心。
如意写的这篇《青青和她的同学们》,没有想到被《中国青年报》很快刊登出来,受到广泛好评,读者来信不断,还被翻译成好几国文字。学校团委则把她这篇文章发到各支部组织学习讨论。当时,她的确有点激动,当激动过后,她依然按部就班地备课上课,并没有沾沾自喜。有的老师碰到她说:“恭喜啊,大作拜读了,写得真好。”
如意说:“不好意思,真不敢当。”
有的说:“我们同事多年,只知道你是语文老师,不知道你还是知名作家。”
她只笑笑说:“什么知名作家,我们是同事,你晓得的,学生课是不能耽误的。写作只是爱好,业余时间有空就写一点。”
如意已不像年轻刚入行时轻狂,已没有成名成家的思想了。她跟随季侯道调来京城中学任语文老师,后又当教研室主任,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她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当离开市文化处时有不少同志,其中包括好朋友方月琴都劝过她,不要轻易离开自己喜爱的工作,去干没人愿意当的中学教师,做孩子王。如意说:“我喜欢写作,我也喜欢孩子。教书安稳,还有寒暑假,也不影响我搞创作。”
季侯道主政校务,重用人才,他秉承“德智体”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把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如意写这篇有关“出身不好”的同学积极要求进步的文章,他是支持的。他也不知道会有这样大的反响。他想,可能是时代要求,体现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政策吧。
如意在校既带语文,又兼了高二(1)班的班主任。她跟叶庆生的班主任元伯仁老师一样,爱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这篇文章主人翁青青的原型就是她现在所带班级的学习委员张圆圆同学。张圆圆聪明漂亮,好学上进,很懂礼貌,尊重老师,除热心学校工作,还主动帮助同学,只是因为出身问题,入团迟迟批不下来。在如意的鼓励下,张圆圆没有气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勇救落水儿童,受到学校表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如意跟全国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为培养革命接班人辛苦工作着,从高一开始到高三,一轮轮带班。张圆圆是她这轮带上来的学生,很争气,她很喜欢。但是,她每次带班带到高三时,就担心起自己大儿子叶庆生来。她心里算着,如果按正常入学年龄,叶庆生今年应该上高二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有一次,她走在教室走廊里,恍惚感觉前面走的一个小男生是自己儿子,她就这么一直跟着,当走近那个孩子时,她才突然清醒过来。那位小同学回头问如意:“如老师,您找我吗?”
“啊,不。”如意笑笑走开了。
不管怎样,《青青和她的同学们》影响了那一代的中学生。多少年后,叶庆生的同学中还有人说,自己高中时是读着如意《青青和她的同学们》长大的。
如意是1957年生小儿子季桑的,因产程过长,孩子生下来不哭,后来说话也迟,让如意操碎了心。孩子大一些,她才安下心来,除教书,业余也写写短篇小说,回到家里就相夫教子,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季桑。季侯道是个独子,父母去世早,加上为人厚道,性格又好,凡事多能包容,家中一切都是如意做主。如意在家请了一位长年保姆做家务,她盼望睡个好觉,她盼望有人照顾,她盼望有个安稳的小家,这些小小的企盼,现在都能在自己的手里实现,不用再受气,也没有压力,生活虽然很清苦,但很平静。
平平淡淡,安安稳稳,一晃十年就过去了。与季侯道结合后,如意心境日趋平淡,处事低调,在校很得人缘,学生都喜欢她。她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是:做个称职的人民教师,当个编制外的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