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叶庆生到天津二姨家,二姨已在院子门口迎接他了。母亲事先打电话给二姨,说庆生马上就到。
二姨比较胖,一看就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老太太。她身后还站着两位亭亭玉立的姑娘。二姨拉着叶庆生的手对身后的两位姑娘说:“这是你们的大表哥。叫大表哥!”
叶庆生说:“你们好!”
“大哥好!”
“快进屋吧!”二姨把叶庆生带进屋。二姨住的是位于天津和平区的一处单位宿舍楼底层,两间房显得非常拥挤,里间两位表妹住着,外间放了一张床,还有桌子家什,看来是二姨的卧室兼客厅,过道则放着煤炉和锅碗瓢盆之类。二姨把叶庆生让进她的房间,大家围坐在暖炉旁边。她端详着叶庆生说:“像,你长得太像大叶了。”“大叶”是二姨和父亲的同学们对父亲的爱称。二姨说,她和弟弟是跟大姐一起从成都到宜宾李庄同济大学读书的。她们姐弟三人都参加了学校青青剧团。她说:“你爸爸搞剧务,晚上演出结束后,就邀我们姐弟三人到四方街吃夜宵。嘿,四方街门口的哑巴花生,烘热了真好吃。”
花生?二姨突然想到家中还有炒花生,忙叫:“二丫,快,把饼干筒里的花生倒出来。”
二表妹倒得满满一桌子的花生,大家一边吃着,一边听二姨说着往事。
“你是他们班第一个孩子。”二姨对叶庆生说,“你父母把你从重庆带回来时,班上的老同学们都抢着抱你,大家都非常喜欢你,说你是胜利的象征。只要提到‘庆生’,大家都知道是你。”
当叶庆生说到想找父亲,二姨一口应诺说:“我找老同学们联系没有问题。庆生,我还是你父母结婚时的伴娘呢。”
谈到叶庆生父母离异的事,二姨叹了一口气说:“都怪你妈妈不好,她一生都生活在她自己构建的天地里,什么事都由着性子干,连婚姻大事也不例外,结果被所谓的‘进步作家’骗了。你父亲是一位正直善良的人,也是勇于担当的人,他为你母亲完成学业的事操碎了心,力劝你母亲不要弃工学文,你母亲就是不听劝告,搞得大叶很伤心,结果跑到台湾去了。可怜大叶忠厚老实,倒过来还怕你妈妈受委屈。对他们的离婚,我是不赞成的,外公又远在四川,管不着,我伤心地哭过,你爸爸是一个多好的人,是我们家对不起你们叶家。你看,可苦了你了。”二姨扼腕叹息,心疼庆生溢于言表。
说到叶庆生母亲的第二任丈夫,二姨说:“你妈妈对她那个后任丈夫是既爱又恨。那个人一表人才,风流倜傥,又会哄人,讨女人喜欢。有一次,我到大姐家,走到门口,只见那个男人高举着剪刀,正准备刺向你妈妈的眼睛,吓了我一大跳。突然,他跪下来,对你母亲说,‘思麟,我是多么爱你这双美丽的眼睛啊!我真想把它们剜下来。’他们就这样胡闹!他也知道心疼你妈妈,你妈妈失眠,他能在床边守着坐上一夜。但是,你妈妈提出要找你,他就从中作梗。你妈妈一气,要把怀上的孩子打掉,他又一百个哄着你妈妈高兴。”
二姨说:“你妈妈恨他,又恨得要死。在你妈妈生病时,他竟然在家里与女佣鬼混,那女佣还是个又矮又胖的丑八怪。这丢人现眼受处分不说,还把你妈妈气得个半死。你妈妈是个争气好强的人,抱着儿子就走。那个人还厚着脸皮找到我,要我带信给你妈妈,做做工作,说什么‘我是爱她的,请她回来吧’。我跟你妈妈说了,并把信递给你妈妈,你妈妈看都没看一眼,就把信撕得粉碎,气呼呼地说,‘他说比我大多少多少岁,其实跟我同年。连年龄都撒谎的人,不是个好东西!’”二姨说,“他装老,为的是说他是鲁迅的学生,进步作家,老革命,其实是想博得你妈妈的仰慕和欢心。”
“唉,你妈妈也怪可怜的,她的爱情经历就应了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有情调的男人不可靠,可靠的男人没情调。’经历了这次打击,你妈妈决定不再嫁人,直到1956年才跟你现在的继父季侯道成了家,1957年生下你最小的弟弟季桑。”两位表妹就像听故事一样,听入了迷。
二姨喝了一口水,接着说:“经历了多次婚姻波折后,你妈妈才感觉到最初的婚姻是她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而感到最对不起的是你。”
突然二姨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说:“看我这记性,把正事倒忘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最近你爸爸同济时的一位老同学程梅生带信给我,说他从北京打听到我,故写信告诉我,你爸爸前几年曾托已入美籍的老同学彭枫林借回国探亲之机打听你的消息,到今天总算联系上了。这是你程伯伯的地址,你可直接请他转信给你父亲。”二姨把程伯伯的地址递给叶庆生,叶庆生回去后,立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通过程梅生转交父亲。
二姨是个热心肠的长辈,她非常同情叶庆生的遭遇,也为他的寻父精神所感动,她四处找同济的老同学联系,虽然叶庆生寄给程伯伯的信没有回音,但二姨托上海赵山生赵伯伯转寄给他父亲的信却有了回音。
从二姨的来信中,叶庆生知道是父亲一位名叫彭枫林彭叔叔的老同学在香港长期为父亲与叔叔转信,彭叔叔已入美国籍,他家在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都有产业,每年往来三地做生意,是父亲的挚友。而二姨搞清楚这些情况,正是通过上海的老同学赵山生这条线索,赵山生、二姨父和彭枫林都是父亲最要好的老同学。
二姨在信中说,赵伯伯很愿意成全这件事,他说,他知道小庆生。他还说,因他与彭叔叔早有往来,怕叶庆生寄信不便,愿代转信,并叫叶庆生直接写信给他即可。二姨在信中一再叮嘱叶庆生,给父亲写信时,不要忘了感谢二位帮助转信的叔叔伯伯。
9月中旬,二姨又来信了,厚厚的,信封上还加贴了两张邮票。二姨在信中说:“前封信提到托上海赵伯伯通过香港彭叔叔与你爸爸联系一事,今天收到来信,现在我把你爸爸的来信寄给你,并附上你爸爸给我的信和赵伯伯的来信及地址,今后你可通过赵伯伯为你转信,方便些。我虽为你父子联系上了,感到高兴,但对你父亲的态度感到不解。为什么托人到处打听你的消息,现在联系上了,又要你写信务必通过婶婶转?”二姨在信中说,“我又给你父亲回了一封信,写得很恳切。我说,‘你的儿子已经四十岁了,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曾向我袒露过他感情深处的秘密,他十分思念他的父亲,“骨肉之亲,析而不殊”,想必你也有同感。他在为上一代人背负着十字架,我们应该理解他,善待他。’庆生,”二姨在信中叮嘱叶庆生,“你爸爸那里,不管他对你如何,你都别生他的气,毕竟是亲生骨肉,只怨相隔太远太久,彼此情况不清楚,希望你有机会还是常去信问候,尽到你做儿子的孝心。不要说几十年不见面的两代人会如此,就是同辈人又如何呢?多谅解别人,只会给自己更大的心灵安慰,听我的话吧!”
是的,叶庆生想,我找父亲,是人的一种天性。身为人子,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长得什么样都不知道,见不到我的父亲让我抱恨终生,我打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是近在咫尺,音讯相闻,就是不能直接联系,这不是咄咄怪事?!至于父亲与叔叔的联络,那是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我是他的儿子,父子血脉亲情能割得断吗?叶庆生相信,父亲是不会拒绝他未曾谋面的亲子给他写信的吧?不然父亲为什么还要托人打听他儿子的下落呢?
二姨在信中说:“总之,尽量多联系,多沟通,慢慢就会好起来。”
二姨是个非常厚道的人,二姨所说的话,也是叶庆生做人的原则,何况他要找的是自己亲生的父亲。
二姨附来叶庆生父亲给二姨的信:
思慧:
接到你的信,十分高兴,回忆在李庄及上海的一段日子,我应该说一声感谢你们夫妻对我的照顾。惜兄英年早逝,你一人坚持教养子女成人立业,令我感动和敬佩。你是一位贤妻良母,一定会受到子女们的孝心回馈的。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如今也只能互道平安了!我已不如当年,除旧有的胃疾外,尚有白内障,虽只耳顺之年,对人的衰老也无能为力。我现已退休家中养老,生活尚称粗安。我已信教,世事完全靠人力,似有不足。
关于庆生,现附信转告他,来信应由北京婶婶处转,因为我老母现由他婶婶侍奉。
此祝
全家快乐!
大叶敬书1985年7月14日
二姨附来赵伯伯给二姨的信:
小吕:
您好!自从收到你和庆生的附信后,我即寄给彭枫林请他转寄给大叶,今天接到彭回信并附有大叶给你和庆生的信,大叶在给我的信中说:“早在四年前已从自家信中得知庆生的生活详情,我已去信经由北京他婶婶处转给庆生,不知为何未见他回复,我想叫他还是由婶婶转信。”而彭给我的信大意是“大叶多年来都托我在香港寄钱给他的弟弟和弟妹,寄了很多钱,庆生应从他婶婶处得悉一切,但据来信却非如此,大叶从未道及,故未知原因……”庆生给他父信,由我转给彭寄去没问题,彭枫林跟大叶关系很好,他在信中乐意代转。
即请
大安!
山生敬上8月1日
从二姨和彭、赵二位叔叔的来信,叶庆生了解到父亲多年来一直惦记着大陆的亲人,几年前,他父亲通过彭叔叔与叶庆生叔叔先联系上了。通过叔叔,他了解到叔叔在爷爷去世后,接走了奶奶,侍奉着奶奶;他也知道叔叔培养了他的儿子学医;但是他不明白,为什么只有叔叔和婶婶的信,就是没有看到儿子的回信……
开始,父亲也觉得事情蹊跷,彭枫林回国,他也曾托他打听打听,可叔叔婶婶一封又一封的信,明眼人都知道,叶庆生的父亲改变了态度,与叔叔婶婶一面之词是有关系的。难怪叶庆生妈妈说:“你爸爸要上当了。”
如意曾对叶庆生说过:“你爷爷刚去世,你叔叔就接走奶奶,你不侍奉辛辛苦苦把你养大的奶奶这个猜测很容易成立;叔叔教养你长大你不买账,父亲找你你连信都不回,最后你给你父亲留下一个什么印象?”
可是叔叔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一开始就撒谎,婶婶也接着撒谎,什么“台湾管得很严,你父亲怕自身难保,千万不要给他写信”云云。是为钱吗?为父亲寄回来的那么一点钱吗?就是千金万金又算什么?再多的钱与亲情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奶奶早就说过:“千金易散,真情难求”“命中有的自然有,命中没有莫强求”。父亲寄点钱赡养老母,感谢叔叔培养儿子无可厚非,可为什么要撒谎呢?以前苦日子不是过得好好的嘛,为什么有点钱了,人就变了?叶庆生想不通,想不通的是世上真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叶庆生珍重地展开了父亲的来信,为了看到父亲的亲笔信,竟辗转了六年,还是二姨了了叶庆生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心愿,本来这就是举手之劳,很自然的事,怎么变得这么艰难?这是叶庆生有生以来第一次展开父亲的亲笔来信,竖行直书,虽然是用圆珠笔写的,但跟毛笔书写的一样,是那么苍劲有力,让人感到亲切。“庆生:你去年及今年二月间两信,均见及,我本想打听打听你的下落,既然叔叔联系上了,我就不想另托其他同学转信。叔叔去世后,你为什么不请婶婶转信呢?我对你未教也未养,已很自咎,世事弄人奈何!听说你已从医业,对你我很安心,因为你蒙受爷爷奶奶的爱心养育而长大,并受叔叔婶婶照顾,已事业有成,还有一个你所喜欢的小家庭和两个宝贝儿子,我那可爱的孙子,这些我还有什么牵挂的呢?有便多去看看奶奶和婶婶,平时多写写信向她们问安,我也就安心了。今后你如来信,务要请婶婶转,并希望你继续上进,做医生的既要有济世活人的精神,又要孝敬长辈。不多赘!父字。”
叶庆生从父亲信中知道,他请程伯伯转寄给父亲的信,父亲也收到了。父亲在信中的自责令人难受,但父亲轻信了一面之词,错怪了儿子,不是儿子不想通过婶婶处转信,而是他没有办法做到啊!
杜娟看了信说:“我早就知道你叔叔会搞弯弯绕,你就是不信,这不,你父亲非要你从婶婶处转信,而你婶婶又说信不通,你又犟着自己找,看你怎么搞。”
叶庆生能怪父亲吗?他又能跟父亲说什么呢?去信解释,说明真相?叶庆生对妻子说:“何必呢,何况隔着一湾海峡,怎么好意思跟父亲去说,这不是徒增父亲精神负担吗?”他决心按二姨说的“多谅解别人,只会给自己更大的心灵安慰”,不去计较自己的婶婶,对父亲只是常去信问候,尽到做儿子的孝心。叶庆生想,父亲迟早是会体谅儿子的一片苦心的。
“有便多去看看奶奶和婶婶,平时多写写信向她们问安。”父亲嘱咐,这还用说吗?正如家中的祖坟,每年做清明,还要做给父亲看吗?自奶奶走后,叶庆生每月都是按时给奶奶寄钱寄粮票,向她们请安,每次回信都是报平安。最近这次婶婶回信说:“你们寄来的十元钱和粮票收到了,奶奶很高兴。最近天冷,奶奶身体还好,只是惦念着你爸爸,他已一年多没来信了。目前转信很困难,香港朋友转移到美国去了。我请我老校长从加拿大与你父亲联系过,你父亲说,千万不要给他写信……”还是老生常谈那一套,不过最后加了一句说,“等你奶奶过世,我一定按你叔叔遗言,送骨灰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