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戏剧比较的研究成果

三、中西方戏剧比较的研究成果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最典型的娱乐方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并起到了传播历史文学知识的作用。但在中国传统的学术中,戏曲艺术一直被人们忽视,没有任何的地位。而戏曲真正被中国人接受与重视,来源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一)王国维的戏曲研究体系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出版于1913年,被誉为中国现代戏曲学的开山之作,这本书所开设的理论范式和提出的命题以及区别于传统戏曲研究的理论形态成为规范20世纪戏曲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模式。在西方思潮的涌入下,中国的现代思想散发出之前从未有过的灿烂光芒。王国维与胡适等其他学者所不同的是,他不善于宣传方法论以及公开进行研究的学术背景,他是在“西学东渐”的世界背景下开始他的学术生涯的。他的哲学研究与文学研究以现代西方文化为方法论上的指导与价值论上的依据。他对西学的引进是建立在对中国学术史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冷静深入的思考的基础上的。

王国维是从改造中国思想结构、刺激中国思想活力的角度看待外国思想对中国思想、学术的影响的。引入西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对人生哲学和知识的追求。“知力人人之所同有,宇宙人生之问题,人人之所不得解也。其有能解释此问题之一部分者,无论其出于本国或出于外国,其偿我知识上之要求而慰我怀疑之苦痛者,则一也。……学术之所争,只有是非真伪之别耳。于是非真伪之外,而以国家、人种、宗教之见杂之,则以学术为一手段,而非以为一目的也。未有不视学术为一目的而能发达者,学术之发达,存于其独立而已。然则吾国今日之学术界,一面当破中外之见,而一面毋以为政论之手段,则庶可有发达之日欤?”

他是以西方学术理论基础上进行中国戏曲研究的,在著作中虽然只提到了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并没有将西方理论或西方名人直接引入书中。但综合来讲,这本书还是充满着西方学术理论的气息。特别是对一些问题的解释充满了西方现代化的理论痕迹。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戏曲研究的学术性理解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文学史”形式;二、逻辑性;三、体系性。这几方面虽然和王国维的戏曲研究情况相似,但在戏曲研究的现代性方面,还不足以体现出王国维研究的鲜明特色。清代乾嘉学派的学者们从体系性和逻辑性的角度出发,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吴梅是当时在戏曲研究中与王国维并列齐名的重要学者,他的戏曲研究的体系性和逻辑性都强于王国维。对于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更广阔的学术角度才能实现全面、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二)陈瘦竹的比较戏剧研究

1.陈瘦竹比较戏剧研究的背景

陈瘦竹以其比较意识的自觉形成,来对比较戏剧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思考。以20世纪50年代为分界,陈瘦竹的戏剧理论研究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是陈瘦竹研究的前期阶段,此时他主要进行外国戏剧理论研究和翻译工作,其西方比较戏剧研究意识正逐渐由模糊向清醒过渡,最终在1950年左右提出了完整的“新理论体系”构思。

陈瘦竹对中外文学的对比思考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他主要从事于现代小说的创作中,创作出了《灿烂的火花》《弘毅》等优秀的现代小说,但他对于中国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同样有着清晰敏锐的认识,他回应了“五四”文化浪潮后中国产生的文化对冲力,同样也激发了他对异域文化的渴望。青年时,陈瘦竹非常热爱外国文学,希望能够直接接触到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却由于经济方面的压力,最终没能实现出国留学的愿望,转而进入了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学习。大学的专业训练,都为他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陈瘦竹比较戏剧研究的内容

陈瘦竹比较戏剧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严谨的分析和艺术比较,在对中国现代剧作家的研究中发掘出优秀剧作家受到的西方戏剧理论的影响,梳理出他们的创作历程和与西方戏剧的渊源关系。

他认为,国内戏剧的发展需要仰仗西方的戏剧基础理论,才能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民族文化特征的戏剧,无论是从戏剧创作或是剧场艺术来说,西方剧场都大有可借鉴之处,而“作家在创作时,难免受到本国作家和外国作家的影响”。田汉、郭沫若和曹禺等优秀剧作家都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也承认西方戏剧中的师承关系。因此,应该以辩证的方法看待他们的戏剧创作和与西方戏剧的师承关系,这同样也是研究学者们应该有的专业态度

陈瘦竹综合运用历史观与美学观,对中国现代剧作家进行探索与研究,采用了历史方法,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发现作者在理论及思想体系在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也可以看出每个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他认为田汉早期创作受到了来自欧洲19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与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并且包含了作者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抗和对前路的彷徨失措,既表现出了消极浪漫主义,又具有积极的批判现实主义。陈瘦竹客观分析了田汉的早期创作,没有贬低其他剧作价值和歪曲现代戏剧的传统。他认为,郭沫若信奉席勒和歌德的戏剧理论在于其所处的时代,是在狂飙时代中所形成的一种反抗旧观念以及封建专制的一种叛逆精神,郭沫若正是受到了这一精神的影响。他认为,在对历史悲剧和观念的创作上,郭沫若和歌德、席勒的创作理念是相通的。他们的悲剧都是英雄式的悲剧,凸显出为了各自祖国的自由而反抗内外敌人的壮举,但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所处的内外交困的背景下,郭沫若塑造的悲剧英雄有着更紧迫的历史任务和认识。

3.陈瘦竹比较戏剧研究的特点及意义

陈瘦竹的比较戏剧研究,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深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学术感知。周安华认为:“陈瘦竹显然是个‘世界主义者’,他的戏剧理论开放鲜明,主张‘中西结合’‘兼容并蓄’,因此他的戏剧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流通的焕新状态。”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杂志《戏剧》中西方现代戏剧思潮大批涌入中国时,戏剧界一时之间出现了文化向西方看齐的跟风现象,此时,陈瘦竹凭借着他对西方戏剧理论的了解,顺势将西方戏剧理论与中国戏曲理论完美地结合,将西方戏剧理论基础吸收融合,为我所用。

第二,自强的民族精神和独立的研究精神。陈瘦竹提倡在中外戏剧比较研究中,建立平等互助的交流平台进行中外戏剧的研究与建设,并且在研究中重视中国现代戏剧家如田汉、郭沫若和曹禺等的创作风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与这些优秀剧作家本身的民族精神以及陈瘦竹具有的自强的民族气概和自信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强烈的求真精神和活跃的论辩精神。美国剧作家罗伯特·科恩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观察力的批评家,我们就需要有开放的头脑和敏锐的理解力。毫无羁绊的思考应该是每一次戏剧体验的一部分,体验过后应该进行启发式的讨论。”陈瘦竹的创作向来强调求真与严肃,因此在他的戏剧评论文章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启发性和讨论性,尤其是关于中外戏剧的比较研究,这一特征显得十分明显。

陈瘦竹的比较戏剧研究,以历史观与美学观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为重心,并且对于戏曲与话剧之间对比关系的思考高度关注,这都加深了对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和戏曲的现代化创建的影响。他的比较戏剧研究,即是他构建“新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和重要内容,又为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比较戏剧研究和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探索和重要贡献。

(三)中西方戏曲研究对比

戏剧在西方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叙事文学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随着近代长篇小说的兴起,逐渐取代了叙事文学而在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欧洲人习惯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审视中国文学,也常常产生很多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例如,20世纪初英国作家翟理斯(Herbert Giles)出版了《中国文学史》一书,这本书以朝代为序,对中国历代的戏曲和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元明清部分将戏曲小说和诗歌放在了同样的地位。除此之外,19世纪80年代俄国汉学家所著的《世界文学史》中也对中国的戏曲小说进行了论述,并且有关中国文学史的内容还于1880年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但直到1904年林传甲所著的《中国文学史》中,仍然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排斥戏曲小说。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他着重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作用,认为小说是维护社会和政治关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文章中提到的小说其实是“俗文学”,当然戏曲也属于其中。例如他为了论述“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的观点,以《水浒传》和《红楼梦》以及《西厢记》和《桃花扇》为例。但在今天看来,梁启超的这种论述方式模糊了戏曲和小说的界限,显得有些门类不清;而且他对西方小说社会功能的描述也难免具有某些缺陷。这可能是由于梁启超论述的真正意图并不是要探讨文学。中国传统文学观念排斥小说和戏曲,但梁启超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它们是增强民族自信、重塑民族性格、振兴国家希望的工具。这种观点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思想、文化的巨大变革。鸦片战争中,西方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也涌入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开端,中国人第一次真切感到了“亡国灭种”的威胁,因此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政治制度,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改变中国的命运。甲午战争促进了中国的文艺界革命,为了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有识之士纷纷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来宣传他们先进的主张。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戏曲小说都成为他们政治宣传的有效手段,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

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的改变是受到了外来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从而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戏曲研究。但也有一些学者持相反的观点。例如西方汉学家伊维德(WiltL.Idema)就反对“白话文学是‘外国人先注意,中国人才在意’的说法”。他认为,50年代在欧美再次掀起的白话文学研究的热潮,应是受到了中国由胡适、鲁迅等人引领的“五四”文化运动中大力提倡文学的冲击。

在这里,伊维德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但事实上,新文学运动正是在西方新思想传入中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白话文学是“外国人先注意,中国人才在意”的说法是正确的。在讨论20世纪戏曲发展历程的问题中,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西方戏剧思想在其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当然为了不引起误会,笔者也必须强调:虽然中国戏曲研究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学有着不同的文学观念,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审视、观察中国传统文学,因此也得出了和中国传统观念不同的结论。西方文学的研究方法、观念与结论综合起来,对中国的现代研究学者们产生了影响,从而催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戏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