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在韩国的传播概况
《牡丹亭》在世界戏曲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出作品,广为流传。下面主要介绍《牡丹亭》在韩国的文本传播概况。
(一)中国戏曲在韩国的传播概况
韩国的传统观念中,戏曲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艺术形式,不被文人和士大夫所接受、重视。其题材通常取材于民间的生活故事,被人们在各个场合中口耳相传而广泛流传于民间。所以韩国在20世纪之前很少有戏曲文本的相关记载,同样也没有关于戏曲的研究与理论成果。戏曲发展至近代,韩国才出现戏曲文化研究的转机,逐渐开始有学者对戏曲小说进行探索与研究,并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首尔大学的金学主先生首先开始了对中国戏曲的探索研究。在此之后,韩国的各个大学逐步将目光放至中国文学方向,并逐步设置了戏曲研究专业。发展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戏曲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对于中国戏曲研究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空前的提升,至此,韩国的戏曲研究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由于韩国的戏曲研究正处于起始阶段,所以研究体系与规模有待完善,选题范围相对狭窄,一般集中在元杂剧,缺乏对明代传奇的研究。
表4-2-1整理了一些在韩国发行的有关中国文学和中华文化的学术杂志。
表4-2-1 韩国有关中国戏曲的论文整理

(二)《牡丹亭》的戏曲文本在朝鲜的传播
明朝时期,中国与朝鲜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依靠两国使臣的出访与互通。正是这种带有朝贡性质的互通出访,带动了两国间的书籍流通,从而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互通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牡丹亭》于明代万历年间成稿,但由于朝鲜使臣当时在华的行为受到种种阻碍,所以鲜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牡丹亭》的戏曲文本,后来发展至清朝康熙后期,中朝交流逐渐频繁,朝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越发深入,同时推动了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的东传。
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在这一时期的传播概况主要参考《热河日记》和《燕行录》。《燕行录》的内容以日记为体裁,因此具有现场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其以朝鲜使臣的角度来记录中国戏曲,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朝鲜人眼中的中国戏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鲜时代访华使臣对中国戏曲的接受与理解程度。
据查阅资料显示,最早记录《牡丹亭》的朝鲜文人是李正臣。在其著述的《栎翁遗稿》卷八中,保留了当时朝鲜使臣所记录誊写的清朝“文书”,但这不足以证明《牡丹亭》在当时受到了其他一大部分朝鲜文人的关注与重视。《牡丹亭》被朝鲜文人广泛接受与关注的节点出现在五十年后由李德懋所著述的《青庄馆全书》一书中,在卷十九的书信中对《牡丹亭》有所提及,同时也说明《牡丹亭》在这个时期已经通过燕行文人传入了朝鲜。
由于《燕行录》的可查阅文献资料有限,未能将《牡丹亭》在朝鲜时期的流传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但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查阅显示,燕行文人和朝鲜使臣在对中国戏曲的记录中,不只是单纯地记录戏曲文本,其中也含有他们对于中国戏曲的深层理解与分析。
首先,在嘉庆时期之前的《燕行录》中可以看到雅部和花部并存的现象,但在道光时期之后,却只能够看见花部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场景。其次,昆曲盛行时期的受众主要是文人雅士群体,但在清朝后期封建体制逐渐瓦解的形势下,可以看到官员与百姓同坐看戏的情况。再次,著述《燕行录》的作家,在文中体现出对戏曲的社会功能的肯定,并对戏曲施以群众的启蒙意义抱以期待。
通过上文的阐述表明,虽然早期的传播途径相对较少,但通过燕行文人和出访使臣的文化交流,还是令中国戏曲文本流入了韩国,并在当时的韩国留下了文化痕迹。但在19世纪末期,朝鲜一众文人和士大夫对中国戏曲的理解尚处于相对浅显的阶段,甚至只知晓部分的戏曲剧作书名。在当时,很大一部分的文人只能通过流入朝鲜的戏曲文本来了解中国戏曲,并不能够像使臣一样可以目睹戏曲舞台或是整个戏曲演出的过程,这为他们具体全面地了解中国戏曲带来了困难,也阻碍了中国戏曲在朝鲜的广泛传播。但一些朝鲜使臣在出使中国时,用文字记录下了观看戏曲的感受,留下了珍贵的观影记录与对中国戏曲的理解感受,填补了我国这一时期对戏曲记录的空白,同时也为中国戏曲后期在韩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牡丹亭》在现代韩国的文本传播
在前文论述中,我们对李廷宰教授所译介的《牡丹亭》有所提及。这一译介版本与戏曲原作达到了高度一致,并做到了对原文的逐字逐句翻译,译作内容非常详尽,对于特定的典籍、诗词以及人物都做了详细的注解,对韩国读者进一步理解中国经典戏曲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李廷宰自小热爱中国文化,大学时选择了中文系就读。而转折点就发生在他读研期间,他的导师是韩国学界著名的汉学家,最初的研究方向就是汤显祖文化。于是,李廷宰在导师的影响下便开启了对汤显祖文化的研究生涯。数十年间,他反复研读汤显祖的戏曲作品,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只为能够亲身体悟中国的戏曲文化。为了使更多韩国人了解并领略汤显祖戏曲文学的艺术魅力,李廷宰携手李昌淑教授共同开始了《牡丹亭》戏曲文本的译介工作,经过二人的不懈努力与刻苦钻研,《牡丹亭》韩文版最终在韩国出版发行。
在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众多汤学家也纷纷开始了对汤显祖文化纪念推广活动的筹备工作。而李廷宰教授并没有停止将中国戏曲文化向韩国传播的工作,立志要将更多的汤显祖戏作带到韩国去,为韩国读者带来全新的戏曲文化体验。
在对李廷宰教授的采访中,我们不难发现韩国学者对中国戏曲的钟爱,正是由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才造就了中国戏曲向韩国传播的文化成果。但由于《牡丹亭》在韩国的发行只有这一个译本,因此缺少了同时期与其他译本的对比和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牡丹亭》虽然近年来广受韩国学者的关注,但与《西厢记》等戏曲作品在韩国的传播广度相比,其专业译本的数量仍差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