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W模式”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跨文化传播

二、从“5W模式”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跨文化传播

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to whom)→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谁”指的是传播主体;“说什么”指的是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指的是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对谁”指的是传播受众;“效果”是评判传播行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指传播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情况。“5W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被涵盖于这五种分析之中。传播模式简洁明了,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一)传播主体:理想先行、深刻认同、深度培养

传播过程中负责收集信息、加工和传递任务的人或组织就是传播的主体。这些工作是传播过程的最初环节,所以传播主体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微,是导致中国戏曲传播过程困难且漫长的重要原因,只有传播主体认同和热爱传播内容,才能拥有克服障碍的信心。白先勇说过:“昆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如此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这样的发展,其中的‘美’与‘情’,让人们如此感动……如果我能恢复昆曲的青春生命,借助昆曲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复兴一个启蒙示范,这将是我的梦想。”白先勇高度认同昆曲《牡丹亭》的美,他对唤醒传统文化的青春以及传播传统文化的美有着极深的执念。他对于每一个环节都非常严格,在美国演出开始前,他进行了讲座,并开展昆曲课程培养观众。传播主体对于传播内容的认同与了解,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在海外成功传播的重要前提。

(二)传播内容:古今平衡、传承创新、求同存异

传播内容指的是有意义的符号集合,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戏曲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应当注重传统还是现代,一直没有得到定论。强调传统能够扩宽海外观众的视野,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传播,能够提高人们的接受程度。但如果不能保证传统与现代的平衡,那么中国戏曲的传播就可能会遇到困难,《牡丹亭》的后现代杂沓版混合传奇版就是两个典型的范例。美国戏剧导演彼得·谢勒创作了后现代杂沓版《牡丹亭》,在执导时他果断地进行了异化。主角由两位年轻的、穿着随意、带有美国口音的亚裔演员扮演,女主角甚至没有台词,在舞台的角落演着哑剧,沦落成为女配角。演出的第一幕采用昆剧和话剧两种形式,第二幕由西洋美声戏曲、昆剧和话剧三线同行。夸张的动作、绝望的呼喊充盈整部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存在巨大的差异。大部分学者和观众都不能接受这一版本的《牡丹亭》,学者桑梓兰甚至对此完全否定。她认为,谢勒并没有理解《牡丹亭》的真正含义,不理解女主角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剧中人物对“爱情”的歌颂。传奇版《牡丹亭》由美籍华人陈士争所作,这一版本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推给观众。这一版本的演出长达20个小时,将《牡丹亭》原著的55个版本都呈现在舞台上,并将包括文化糟粕在内的众多中国传统习俗全部堆砌于剧中,如撒纸钱、刷马桶等。这样的作品没有体现出中国传统戏曲美学,仅仅是空洞的文化符号,只是在勉强地“讲述”《牡丹亭》的故事。这种迎合外国观众的心理:盲目堆砌中国文化的行为,与《牡丹亭》的跨文化传播的实质相背离。

白先勇坚持“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原则来进行创作,剧中不仅展现了东方含蓄的美,还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从剧本方面上看,剧本的删减以不改变原剧情节和保留原著精髓为原则,最终采用全本精华27折,如《拾画》《惊梦》等。从唱腔方面上看,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大量舞蹈和幕间音乐,改变了昆曲缓慢的唱腔,将当代精神注入到了表演之中。从演员方面上看,演员都是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的艺术家,这也能够体现出白先勇想要通过年轻的演员来吸引喜爱昆曲的青年人的愿望。从舞美方面上看,在保留古典美的同时融入了符合现代化审美的元素,在布景和服装上具有较大的改变,剧中所用的二百多套服装均为手工绣制。服装上细微的差别都体现着白先勇的用心,在《惊梦》一剧中,人物服饰上的蝴蝶与梅花,就是运用了蝶恋花的隐喻。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外成功传播,并受到一致好评的原因就在于:白先勇坚持了东方含蓄之美,同时又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进行调整,剧中传统与现代化的展现达到了一个“平衡”的态势,恰当且合适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另一方面,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一样,都是在表现轰轰烈烈的爱情。两部作品都是在歌颂爱情、歌颂美和理想、歌颂突破世俗的勇气,均以“情至、情真、情深”为主题。因此,《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西方人的共鸣。

由此可见,在戏剧的传播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以传统为主体,现代为用,实现剧目中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加强对传统传承与创新的重视程度,追求文化异与同的辩证统一,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剧目主题的选取需具有普适意义,并符合人们的共同价值取向,表现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才能使得中国戏曲在异国他乡也能焕发新的魅力。

(三)传播渠道:商业运营、中西合作、多重媒介

传播渠道指的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路径与媒介。有效的传播途径是中国戏曲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政府主导是当前中国戏曲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但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大胆与商业展开合作,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白先勇为了确保演出各环节拥有足够的经费,他曾亲自募集赞助经费。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对宣传极为重视,在美国圣芭芭拉演出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充分利用了大众媒体和舆论的宣传。演出时,宣传照甚至已经挂满了路边的电线杆。在运作上,采用了中西合作的方式,当地的卡尔演出公司来负责美国演出的运作,其票房收益也归为此公司,白先勇利用募集的赞助来解决演员们的收入问题。这样的运作方式,一方面,卡尔公司作为当地的演出公司,在宣传力度、影响力以及推广和对观众的亲和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成员大部分都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具有国际化的背景,他们十分熟悉百老汇、好莱坞的运作情况。因此,运用美国商业化的方式运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对于消除不同文化环境背景和不同年龄观众之间的文化隔阂颇为有效,这便能够让更多人顺利地欣赏昆曲这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另外,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传播路径具有多元现代化的特征,采用了艺术节、网络、讲座等多种传播形式。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成为美国大学文化艺术节上的首场剧目,论坛、报刊等都有很多关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宣传。中国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作方面,单纯依托政府主导的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将中西合作、商业运营等多重媒体传播引入其中,开拓更多的传播方式,扩宽传播渠道。

(四)传播受众:揣摩需求、文化铺垫、填补空缺

传播受众指的是接受传播内容的人,在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传播受众主要是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海外的外籍观众。传播受众的水平与需求,对于中国戏曲跨文化的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海外观众对异国他乡的文化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心,他们更容易被中国戏曲中悠扬的音乐、精彩的打斗、古雅的布景、精致的服装以及婉转的唱腔等众多异域因素所吸引;另一方面,海外观众很有可能会对他们自己不熟悉的传统观念、古典习俗和表现形式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这样一来,如果作品的创作盲目地去迎合观众的好奇心,那么最终将会成为过度满足传播受众好奇、看热闹心理的作品;但如果作品的创作对于传播受众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喜好以及接受情况完全没有考虑,那么最终将会成为没有观众缘的自说自话的作品。由此看来,对于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中观众水平与需求的研究与掌握,恰当、合理地调整,进行充分的准备,有利于传播受众好奇心和反感之心的平衡。当传播受众在知识、文化背景、水平以及戏曲跨文化传播接受程度上具有差距时,应当及时填补空白,进而缩小或消除差距。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演出前期,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准备,其准备不是凭空的,而是根据传播受众的水平与需求进行的。白先勇先后联系了加州大学四个分校的校长,并在学校内为师生义务开展昆曲知识讲座,到华人社为海外华人华侨进行导读;负责字幕翻译的李林德教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昆曲选修课,大量的学生被吸引而来;后来在尔湾等地区,苏州昆剧组又为当地的社区开展了演员与观众的见面会。这样一来,对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感兴趣的受众就能够更好地欣赏此剧,同时又培养了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和观众群。

(五)传播效果:受众为标、业界为标、学术为标

传播效果是对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受众等一系列演出前期准备工作的检验,是传播是否成功的体现,也是评判传播的重要标志。传播的内容只有被业界人士和传播受众所认可和接受,才能说是完成了传播,且说明传播是有效的。青春版《牡丹亭》与在学界引发争议,且没有引起观众认同和情感共鸣的后现代杂沓版《牡丹亭》与传奇版《牡丹亭》两个版本相比,是昆曲在海外传播史上的一场重大的胜利。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演出时,每场演出的票都是提前售罄,观演人数高达上万人,每一场演出都爆满,现场气氛也是极为热烈。观众们高涨的热情使得演员们不愿谢幕离开舞台,很多演员甚至是热泪盈眶,这是任何一个版本的《牡丹亭》跨文化演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上,都未曾出现过的场面。美国学术界、文化界对青春版《牡丹亭》的重视程度与以往相比也是从没有过的。美国主流媒体之首《纽约时报》以及众多媒体都对该剧进行了大篇幅的评论和报道,同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昆曲课程。有学者认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是继1929年梅兰芳来美国演出之后,又一场为美国文化界引起文学、审美、艺术和视觉轰动的中国戏曲。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传播的内容注重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其反映的价值观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深刻的认同与情感,再加上传播受众在观演前期的充分准备和深入的揣摩,以及在传播渠道上进行了中西合作,具有现代化、商业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注释】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3]邹元江.戏剧“怎是”讲演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