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京剧艺术在海外传播的有效性
对于推动中国京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高其在海外传播的有效性以及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要求我们对京剧跨文化交流的途径和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突破语言障碍
外国人在观看中国京剧时,最明显的障碍之一就是语言的差异。对于不涉及语言的武戏来说,他们还能够欣赏到表演者的身段架势。“唱”和“念”也是中国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就产生了极大的困难。这时就要利用英文字幕,来帮助外国人消除语言上的障碍,使他们能够领略戏曲语言的魅力,进而更好地欣赏京剧。
对于语言障碍这一问题,可以借助对剧本进行翻译的形式来解决,但实际上京剧没有完整的英文剧本。1930年,《霸王别姬》在英国大受欢迎,但由于表演使用的是中文,这就给海外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只有解决语言障碍这一问题,才能使海外观众真正领略到中国京剧的魅力。让人欣慰的是,经过戏曲界、翻译界专家学者们数年的努力,在2011年9月正式启动了“百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英译系列”丛书出版计划,计划先将中国京剧剧本翻译成英文,随后在海外开展一系列的演出,这对于中国京剧的海外传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突破文化障碍
文化的差异也是影响海外观众理解和欣赏中国京剧的障碍之一。拉里·A.萨默认为,“对外来电视节目接受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就是语言和文化”。这一点在一系列的访谈中得到了证实。在中国京剧内容中叙事的情节较多,外国观众如果想要听懂唱词,真正地理解和欣赏叙事内容和唱腔的悠扬,就必须要克服文化上的障碍。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普及京剧常识和人文精神、利用英语解释剧本等方法来解决。在对任务关系和剧情讲解的同时,还要对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行清晰的解释。青春版《牡丹亭》就是最成功的例子。2006年9月,白先勇先生在美国演绎的《牡丹亭》,共进行了12场,每一场都是人员爆满,观众高达2万人次。随后又在英国和希腊等国家进行演出。直至今日,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场次已经达到了150多场。演出前给观众普及《牡丹亭》的相关知识,提前让观众了解其文化内涵,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采用有效的传播形式,拓宽和培育海外演出市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进而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