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人才应具备的素养

二、中国戏曲文化人才应具备的素养

(一)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深入戏曲艺术

戏曲能够代表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一门具有很高综合性的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文学、音乐、舞蹈、艺术、武术、杂技、服装、化妆等都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戏曲艺术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通过观看中国戏曲,观众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民族的审美情趣,以及外国的风俗习惯。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学生,首先要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寻找和创造更多学习和体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机会,并积极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1930年,纽约著名剧作家斯塔克·扬在看过梅兰芳的《汾河湾》《剑舞》《刺虎》等演出后,在点评中说道:“读了梅兰芳的表情、做工和剧中的所有规则,我完全理解了这些年我看不懂的书,而所有的疑惑都被梅君脸上的妆容和眉眼的描述所解决了。他的白、黑、红的排列就像古代瓷器。美君的坐姿和古画的姿势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我觉得美君唱的小声没有障碍。我觉得梅君的声音和女人真实声音的区别,大概和剧中人物和普通人动作的区别差不多。这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动作,所以听起来没有任何令人感到不适的地方。”

中国戏曲研究院教授傅谨曾在《光明日报》举办的光明论坛上总结戏曲的魅力:“戏曲的魅力,正是因为这种表演艺术形式对演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们都知道,与戏曲演员相比,戏曲演员在声乐方面并不逊色,但抒情能力更强;与舞剧演员相比,他们的身体表现难度也较高,但他们的身体手段更为多样;与戏曲演员相比,他们的优势更为明显,这不难理解为什么,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背景下,美国人似乎一夜之间就接受了梅兰芳和他的表演。

从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来看,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课程包括:“艺术概论”“中国戏曲鉴赏与体验” “中国书画鉴赏与体验” “中外戏剧史”“艺术英语”,其中“艺术概论”是一门公共课,另外四门是专业课。这五门课程共64学时,占全部课程的比例相对较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难度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思考。从课程的学期分布来看,“艺术概论”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中国戏曲鉴赏与体验”“中国书画鉴赏与体验”分别在大一和大二进行,“中外戏剧史”在大一下学期,“艺术英语”在三年级第一学期。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大一是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从学生艺术实践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表演活动,为校内外艺术活动做各种宣传推广工作。大二和大三的课程中很少有美术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院规定的两个艺术实践周内,主要从事戏剧翻译、艺术策划和艺术研究。每个艺术练习周为期14天。要结合教学实践、课程设置和艺术实践周安排,在时间和效果上做进一步的教学探索,进一步满足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传统文化课程在各门课程中所占比例的提高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接触戏曲,观察戏曲排练,观看演员表演。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培养学生对戏曲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二)用理性的角度看待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同感

目前,大学生是“90后”。从公众的角度看,这一代年轻人往往喜欢时尚,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加拿大学者马修·弗雷泽认为,大众文化及其价值观是美国软实力的主要因素。公众的概念和加拿大学者的判断不适用于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学生。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学生的身份认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也不同于国内其他大学生的认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院的部分师生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全国24所高校收集1878份问卷,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大学生对文化符号的认知和评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呈现出高度的趋同和合理化。在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政治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符号”上。中文、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药、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进入前十名。但在全国大学生眼中“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前十位,京剧排在第七位。本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普遍认为,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具有推广价值,应受到相关机构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当前中国文化和软实力建设中,理性对待京剧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具有推广价值的文化符号,欣赏、研究、推广京剧乃至中国戏曲,是中国戏曲研究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学生的戏剧身份不同于其他高校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这个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从入学之初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学习了多年的书法和民族器乐,包括古琴、古筝、二胡、长笛、扬琴等,并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水平。正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希望今后继续学习和从事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工作。他们选择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的中国戏曲学院。第二,在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四年来,学生们一直生活在戏曲的氛围中。走在校园里,他们经常能听到优美典雅的京剧、昆曲伴奏音乐。在中国戏曲欣赏与体验课程中,学生亲自学习和表演戏曲咏叹调。在欣赏和体验中国书画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练习中国书法,体验各种字体的演变过程,比较各种字体的异同。在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第三,如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这促使该专业的学生在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同时,思考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与其他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相比,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学生的核心优势是对中国戏曲的深入了解和理解,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第四,从历届毕业生对就业和工作的反馈来看,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他们的工作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在培养戏曲艺术的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有的只注重考试能力的培养。他们把获得各种“证书”、通过各种“考试”作为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法宝”,而忽视和弱化了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级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三个层面。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中国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总是从审美取向上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样,中国戏曲“至善”“最美”“和谐”“完美”“善恶有终”的审美和价值取向,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也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四)在中西交际实践中培养戏曲艺术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自2011年起,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开设了英语翻译和口译课程。从课程设计的角度看,这两门课程不同于普通外语院校开设的翻译课程。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一种“任务型”和“讨论型”教学,以具体的翻译任务为教学主线。在课堂教学之外,笔者选择最能反映中西文化特点的教材,使学生在大量的课外翻译实践中,能在课堂上理解和运用翻译理论和方法。大量翻译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的汉英思维转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讨论阶段,笔者聘请语言能力较强的留学生参与课堂交流和讨论活动。作者从母语读者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汉英翻译工作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国际文化交流系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5月15—16日,第七届亚太局戏剧学院院长会议暨高峰论坛在北京商务厅举行。这个专业的一些学生在外事接待方面做得很好。会后,2012级学生赵军说:“我的任务是接待国际戏剧协会主席托比亚斯·比安托尼先生。比安托尼先生非常优雅大方。作为一个瑞士人,他的个性非常独立。他明确表示:‘谢谢你的帮助,但我认为我不需要帮助。如果我需要帮助,我会问你的。’这使我意识到文化差异确实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关键点。作为中国人,我们可能会认为,只有尽可能地为外宾提供最温暖、最细致的关怀,才能展现我们的热情。但是西方人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让他们不愿意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就需要对真实语境下的戏曲艺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知。第一,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语言材料,当他们长期在一个语言环境之中,他们所学习到的语言知识便转化成自身的能力;第二,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他们的潜力和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提高,进而增加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自信;第三,在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语境中,学生可以得到高质量的交际反馈,从而修正和更新现有知识,从而提高实际交际能力。”

重要的是要科学认识跨文化交际人才应具备的戏曲艺术素养,加强教学实践的专业指导。既要有自己专业的教师,也要邀请国外的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效率。培养戏曲艺术跨文化交流的人才,是一项值得不断探索和尝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