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戏曲对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一)影视戏曲
随着新兴传媒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影视传媒等传播形式的出现为中国戏曲注入了新的生命。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意味着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多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也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播增加了新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电影是一种银幕媒体,它具备了记录、艺术再创造和情景再现的功能。录音功能是自然、真实的场景写实;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为蒙太奇叙事模式和画面艺术语言;电影的复制功能主要是拷贝与发行。电影的录制功能是十分真实的,这就与“写意”的戏曲艺术不太容易“相融”。所以,戏曲电影既要能够体现出戏曲元素,还需要运用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和画面艺术语言来表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
戏曲与电影媒体的融合,改变了以往看戏曲的空间和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观看表演体验,增加了更多的视听表演方式。在当今,中国戏曲电影的制作应该形成规模效应。建议在商业电影放映线上留出中国戏曲电影的院线板块,建立放映渠道和财政补贴的院线模式,促进戏曲艺术的广泛深入传播。
电视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媒进入了电子传媒时代。与图书、报纸、杂志、电影等媒体相比,其媒体优势更为明显,表现为家庭电视传播的随机性和共享性,蕴含着电子视听技术带来的各种能量。
(二)互联网
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将其衍生成为大众传媒的热门。互联网将迄今为止所有传媒手段的优点全部吸收,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互联网将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传播者与接收者并不是固定的,他们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换,这对于戏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非常有利,而且还能够产生双向甚至多向的共享与交流。
有效运用互联网进行传播是戏曲艺术在现代进行推广的关键。只有充分地将互联网这一具备储存、检索、传播功能强大的平台利用起来,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梨园信心、名家作品、戏曲影视、图片、音乐、文学等联系起来,通过一些专业的门户网站、网页或者新闻等形式推送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才能达到传播戏曲的目的。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缩短了生活中的时空距离,改变了“你演我看,你放我听”的单向交互模式,给了演员灵活的表演空间,给了观众更多的选择。
(三)移动互联网
1.APP传播
戏曲APP是由互联网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戏曲人员共同开发出的一款手机软件。该软件能够搭载市场上主流的操作系统,在Android(安卓系统)和IOS(苹果系统)的应用商店中可以检索并下载。戏曲的手机应用软件在2014年便已经推向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型平台
这类APP的代表是“听戏” “戏曲大全”等APP。该类APP能够根据戏曲类别、戏曲名家、戏曲剧目等为分类标准进行资源的整合。例如,戏曲大全APP便涵盖了京剧、豫剧、黄梅戏、绍兴戏、秦腔等多种戏曲类别,并包含了200余为戏曲名家的选段,以方便戏曲爱好者能够观看或下载。APP的界面设计非常人性化、简洁化,在听戏的界面上有戏曲的唱词,即便是初次接触的新观众也能够理解戏曲的内容。此外,还有“黄梅戏”“听京剧”“中国昆曲学会”等戏曲应用,以某一类剧种为依托,提供丰富的戏曲资源。基于资源的戏剧应用程序主要是为观众提供一个听和唱的平台,它用手机取代了传统的电视或收音机,成为便携式戏剧通信硬件。这些话剧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促进了话剧传播模式的转变。
(2)互动型平台
互动型的戏曲APP不仅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还能够在平台之间进行听戏和唱戏互动,这其中以“唱戏吧”“戏缘”为代表。这类APP将重点放在了戏曲观众与戏曲名家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上,能够让戏曲观众在观看戏曲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唱戏、交流等需求。这里有名人堂、娱乐梨园、我要唱戏、戏曲欣赏、超级擂台、超级活动等比赛和咨询活动,它们是串联戏迷、艺术家、剧团、戏曲从业者和普通观众的主体,同时能够使观众与戏曲名家之间的空间界面消融,颠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让每个人都成为戏曲的自媒体和传播节点。人们既是戏曲艺术的接受者,也是戏曲艺术的参与者。
(3)综合型平台
综合型戏曲APP平台,是将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合为一体的综合性戏曲APP平台。它最终以移动应用的形式呈现,以“央视戏曲”为代表,“央视戏曲”是由央视戏曲频道开发的一款戏曲类应用程序。整合央视11套戏曲频道资源,依托传统电视媒体,可以进行网络媒体创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收看央视戏曲节目,利用手机平台讨论戏曲话题,利用电视资源构建网络虚拟戏曲社区。综合型戏曲APP的核心特点是在以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戏曲平台基础上,打造一个综合性的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广播电视等传统戏曲传播平台包括广播、电视、音像版权,以及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形成的受众群体。这些元素被移植到戏曲APP中,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呈现,融合了戏曲资源、戏曲交流和互动的特点。综合型戏曲APP的传播路径是在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形成了具有娱乐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网络虚拟戏曲社区。
2.微博传播
微博,又称微型博客(Blog)。Blog是We Blog的缩写,意思是网络日志。人们在博客网站上注册和发布个人日记,网友可以通过评论与博客所有者进行互动。后来,由于微博具有较强的即时性和交互性,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等微博平台应运而生,主要用于信息共享和传播。根据微博发布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官方微博和个人认证微博。官方微博主要利用微博平台发布信息和与网民互动。个人微博是个人发布或转发各种信息的平台。在新浪微博平台上,目前影响力较大的中国戏曲官方微博有:空中剧场、央视戏曲频道、河南广播电视剧播出、苏州戏剧院等,这些官方微博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或广播、电视、学校等传统媒体平台的移动互联网。影响较大的戏曲个人微博包括张哲、牛新新、尚琦等,这些博主多为戏曲大师或广播电视剧从业者。
通过对上述戏曲微博的内容发布、咨询分享、交流互动等传播方式的分析,总结出戏曲微博传播的四大特点:发布即时性、内容原创性、主体互动性、信息共享性。
(1)发布即时性
发布的即时性意味着作为媒体的官方或个人可以实时发布最新信息。由于微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推送新事件,它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时效性优势。因此,戏曲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获取所需信息,如航空剧院以图文形式实时发布戏曲频道的剧目;如京剧演员陶洋及时发布自己与京剧文化相关的个人生活和内容;又如微博个人用户推送的戏曲信息,让碎片化时代的戏曲爱好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准确的戏曲信息。
(2)内容原创性
内容原创是指基于个人喜好或官方观念而发表的独特内容。戏曲官方微博的原创内容主要是戏剧节目预演和戏曲活动。比如,空中剧场发布的内容是多为央视话剧频道节目预告,河南广播剧播出发布的内容多与戏曲相关的外围活动;个人戏曲微博的原创内容是根据个人喜好发布的信息,而信息内容的量化是不可能的,如韩鹏飞发布的《个人表演新闻》《戏曲新事件》《戏曲文化内涵》等。个人的独创性保证了戏曲微博内容的独特性,这也是戏曲观众关注戏曲微博的重要原因,也是两者关注和交流的黏合剂。
(3)主体互动性
主体互动是指微博用户与微博发布者之间的动态接触,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戏曲观众与戏曲文化的距离,实现戏曲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这一特点为戏曲的传播带来了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戏曲爱好者以外的观众。在传统媒体中,戏迷之外的群体没有兴趣和条件接触戏曲文化。戏曲微博从观众心理的角度切入戏曲,通过情感传递交流戏曲信息,帮助观众了解戏曲文化。二是戏曲微博平台使戏曲爱好者与戏曲公众人物、戏曲相关机构的关系呈现扁平化特征。戏迷可以直接向官方机构提出建议,戏曲明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形象,这让戏迷们感到戏曲明星的生活是大众化的、贴近现实的,这大大提高了戏曲的传播效果。
(4)信息共享性
信息共享不受地域、行业等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共享和转发戏剧信息。它消除了戏曲组织、戏曲明星和戏曲观众之间的界限,实现了真正的无边界艺术交流。比如,戏曲微博空中剧场发布的微博活动,有机会通过转发获得京剧脸谱选秀和绘画,这引起了戏曲迷的关注,增加了转发量。戏迷既可以是媒体,也可以是观众。以自媒体与受众的并行发展为信息源,以转发和话题讨论为信息传递渠道,实现戏曲官方微博与个人戏曲微博的双向沟通。比如,韩鹏飞、杜鹏等明星的微博结合戏曲和个人生活与戏迷分享,让戏迷了解戏曲演员的真实生活。这种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现代人对戏曲的陌生感,使非戏曲爱好者能够在现代娱乐和审美判断的基础上,逐步理解戏曲。此外,中国戏曲的爆炸性热点话题可以加速微博内容的传播,信息的共享促进了戏剧热点话题的出现,戏曲热点话题将引导更多的人关注戏剧。
3.微信传播
微信以其用户群大、信息覆盖面广、人脉广等特点,在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中迅速占据了领先位置。借助微信平台进行戏曲传播已成为当前的必然趋势。目前,在微信平台上传播戏剧有三种方式。
(1)微信公众号传播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是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整合,弥补了传统大众传播中受众未知的缺陷。传播者通过用户简介准确定位受众群体并发送群体所需的信息。戏迷可以通过搜索与戏曲相关的关键词,如“戏曲”“戏曲艺术家”等,直接对戏曲信息进行搜索。以聚英网旗下的“中国戏曲”微信公众号为例,它的主要内容是戏曲文化、戏曲人物和戏曲明星。还曾经举办过传承训练营,初衷是通过线上选拔和线下传承,培养戏曲接班人。
官方账号以文章的形式推送到用户手中。订户可以充分了解戏曲某一方面的内容。相比之下,央视戏曲公众号聚集了央视的众多资源,加上APP、电视咨询等,促进了粉丝的充分发挥,促进了媒体的融合。用户可以通过公共平台下载APP、戏曲KTV等应用程序,让全国各地的粉丝成为粉丝。微信公众号也可作为官方账号使用。
(2)微信朋友圈传播
借助朋友圈平台,依托这两个特点,依托熟人转发等应用功能,形成朋友圈中戏曲的氛围来传播戏曲文化。真实性来自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熟人是指具有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似的兴趣爱好、相互之间有真实信息的一群人。由于真实性的存在,借助微信朋友圈进行戏剧传播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交媒体的特点。朋友圈粉丝发布的内容也正是基于此功能。当粉丝们在朋友圈里发布信息时,他们会首先考虑个人在朋友圈中的形象。发布信息的内容必须从个人层面进行研究,以确保其真实性。其次,熟人通常生活在一个城市,戏迷在网上发布的戏曲表演等内容的受众对象更加明确。真实性拉近了粉丝之间的距离,使得这个虚拟网络社区的互动更加激烈,从而形成了熟人与现实的互动关系。
(3)微信群传播
微信群是基于某些方面的共同特点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较强链接关系的网络虚拟社区,它是由工作关系或利益等制约因素构成的。我们将讨论两种与戏曲相关的微信群。一是戏曲爱好形成的微信群。群体中的每一个戏迷都有很强的联系关系,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更容易就戏曲的某一方面达成共识,促进其传播。同时,微信群也是一个熟人社会。通过微信群,可以更好地组织戏曲相关的线上线下活动,粉丝可以准确地分享信息;二是与戏曲相关的群体,如文化、教育等。这种类型的群体不以戏曲为中心,但总有戏曲迷。这种微信群虽然不能直接传播戏曲的概念,但由于其共同的文化教育背景,可以帮助戏曲文化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发挥潜在的发掘受众的作用,也是拓展戏曲传播渠道的一种方式。目前,微信群的应用功能越来越便捷。原创内容、小视频等应用链接的共享,使微信群更加多元化。微信群已经成为现代人社会交往的基本方式。最好利用这个平台加强线上线下的互动,扩大受众群体。
(4)微信内容制作传播
微信内容制作主要包括微信表情包和微信小视频,微信小视频是基于微信平台提供的功能开发的内容产品。央视戏曲院官方账号推出了戏曲表情包“咿呀和哇呀呀”,供微信用户下载并以可爱的形象展示,戏迷们都表示很喜欢,普通微信用户聊天时也会经常用这个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据统计,表情包在网上发布仅两个月,便已经被使用了200多万次。微信表情包虽然不能直接传播戏曲信息,但它能促进具有现代人趣味和审美特征的戏曲文化的传播;微信小视频是个人通过聊天界面或朋友圈拍摄发布的6秒视频记录。在读图时代,6秒可以让摄影师的小视频输出高质量的内容。戏迷在观看戏曲表演或表演戏曲活动时,可以通过拍摄小视频来表达戏曲的内容,用最短的方式表达最精彩的内容。
总之,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要去顺应文化传播模式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将手机硬件和应用软件充分利用起来,通过APP、微博、微信等途径对戏曲文化进行传播,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我们应该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层出不穷的新型技术与传播手段有所了解,让戏曲的传播和戏曲艺术的发展能够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
【注释】
[1]刘兴武,吴晓明.戏曲文化传播的危机与振兴[J].邢台学院报,2005.
[2]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