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欧洲的传播

一、在欧洲的传播

进入20世纪,来到我国的西方国家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也开始渐渐对中国戏曲熟悉起来,同时也对中国戏曲开始感兴趣,甚至试图演出中国戏曲,这些演出当然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戏曲,而是掺杂了中西艺术元素的戏剧。如1910年路易士·拉罗在法国表演了《汉宫怨》,但是演出过程中把唱的部分剔除了,并且在舞美布景方面采用了西方的布景方式。1912年,两个美国人乔治·哈扎尔顿和哈里·班里穆合写的一部剧本《黄马褂》,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个虚构架空的东方故事,在创作手法上大量采用了戏曲的程式。1913年,这部戏在英国开始出演,在这之后的三年里,这部戏在德国、俄国、中国、匈牙利、波兰、捷克等许多国家展开了巡回演出。1914年9月1日的美国《生活》杂志还称它为该夏季演出的150出戏中最有趣的一个。直到1941年,这部戏还在美国重演。尽管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戏曲,但其浓郁的中国风情还是让观众深深迷醉。

西方留学生中也不乏戏曲爱好者,他们中的一些在归国之后仍然继续演出,把中国戏曲传播到了外国。据称,德国的雍竹君女士是最早把中国戏曲带出国门的留学生,出于内心对中国戏曲的喜爱,雍竹君在北京花了大量时间学习皮黄,会演40多部戏曲作品,后来回到欧洲也先后出演了《琵琶记》等许多剧目,在当地人民心中地位颇高。

1932年1月,京剧大师程砚秋抵达法国巴黎,开始了他的欧洲戏曲音乐考察。程砚秋是中国第一个专门赴国外考察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此次的欧洲考察历时一年有余,考察国家包括苏联、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程砚秋在访问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资料,1933年回国之后,程砚秋费时一月,完成了著名的《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

1934年,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国家剧院曾选用中国戏曲的传统形式演出了《王宝钏》这一剧目并大获成功。这部戏曲的剧本翻译工作是由中国的留学生熊式一负责并完成的,熊式一毕业于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毕业后远赴英国伦敦大学继续学习,经过戏剧史专家尼格尔教授的一系列指导,他将中国传统皮黄剧目《红鬃烈马》翻译成了英文剧本,并更名为《王宝钏》。这部戏引起了轰动,甚至受到了英国女王的喜爱。

1935年2月,梅兰芳登上苏联“北方”号轮船,从上海出发,继而转乘西伯利亚特快列车直赴莫斯科,开始了他的欧洲之旅。梅兰芳在苏期间,苏联方面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委员会,成员包括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柯、梅耶荷德、泰伊洛夫和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及剧作家特莱杰亚考夫等著名文艺界人士。访问期间,梅兰芳精心准备了《打渔杀家》《汾河湾》《宇宙锋》《虹霓关》《刺虎》《贵妃醉酒》六出剧目并表演了《红线盗盒》《西施》《麻姑献寿》《木兰从军》《思凡》和《抗金兵》中的舞蹈。梅兰芳在莫斯科表演了六场,在列宁格勒表演了八场,演出效果惊人,最后一场梅兰芳谢幕有18次之多。访苏期间,梅兰芳结识了众多苏联文艺界知名人士,双方就中国戏曲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使苏联艺术家对中国戏曲的了解更加深刻。1935年4月,梅兰芳离开苏联后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