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在美洲的传播
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中国外交工作的逐渐展开,中国戏曲在美洲的传播可以说是生机勃勃。
1956年,一个近百人的中国艺术代表团,离开北京出访南美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四国。艺术团包含了各界表演艺术家,有京剧界的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张云溪、张春华、云燕铭、李宗义、王鸣仲、吴鸣申,有音乐界的刘淑芳、魏启贤、王铁锤,还有舞蹈家赵青、刘庆棠、安圣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全面传播中国艺术的团体。
这次南美之行影响范围非常大,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代表团走过了四个国家的五个城市,演出58场,直接观看的观众14.6万人,通过电视观看的则在100万人以上。智利总统夫妇、乌拉圭国务会议主席、执政的红党领袖、巴西总统夫人、阿根廷副总统以及这四国的外交部部长或教育部部长、五个城市的市长都观看了演出。巴西总统库比契克的夫人还亲自主持了慈善义演。
由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中方代表团没有选择全本大戏,而是依据以往国外演出的经验精心挑选了一些深受国外观众喜爱并且能反映中国人民生活情趣和美好感情的折子戏。节目包括《三岔口》《雁荡山》《秋江》《拾玉镯》《小放牛》等。这些折子戏唱念做打兼备,而且剧情简单、容易理解。另外,依据以往经验,国外观众对中国“猴戏”颇感兴趣,因此代表团特意安排了李少春主演的拿手好戏《大闹天宫》。这是一次真正的文化交流之旅,中国艺术家们不仅将中国的优秀艺术带到了南美,还将南美的优秀艺术作品带回了中国。后来受到中国人民喜爱的阿根廷民歌《小小的礼品》、智利民歌《红色的戈比叶》以及根据西班牙名曲重新填词的古巴民歌《鸽子》是当时在当地学习、演出并带回国的节目。
1960年4月,中国京剧院一团和中央歌舞团的骨干组成了“百人艺术团”,在时任对外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陈忠经团长的带领下,访问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古巴和加拿大。艺术团里既有最负盛名的京剧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也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届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歌唱家、舞蹈家。随行的还有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记者。
当时中委两国尚未建交,委内瑞拉人民对中国人的印象还停留在男子留辫、女子裹脚上,这次的演出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委内瑞拉人民以往对中国的印象。一连几天,艺术团轮番上演两套混合节目,场场爆满,反响热烈,有的观众甚至每场必到。演出结束后,观众在剧场门口排起长队希望得到演员的签名用以留念,艺术团全体成员还受到了委内瑞拉总统的隆重接见。
结束了委内瑞拉之行,艺术团又来到了哥伦比亚的首都波哥大,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欢迎。除原来的节目之外,艺术团乐队还入乡随俗赶排了哥伦比亚十分流行的民间乐曲《多利门塞》,当舞台上的中国民族乐器奏响这支乐曲时,身着盛装的绅士、夫人一反常态,把手中的帽子抛向空中大声欢呼,形成一派热情互动的景象。
到了古巴,演出内容更加丰富。艺术团不仅演出了与前两个国家相同的两套晚会节目,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先生还联袂演出了全本大戏《野猪林》和《白蛇传》。
1960年8月,艺术团来到加拿大参加温哥华戏剧节,成为第一个访问加拿大的中国艺术团。
此次美洲之行纵贯南北美洲四个国家,收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当时,正是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的时期,这次戏曲艺术的交流访问为中国构建良好的外交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创造了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再一次荣登国际舞台,这是中国外交的成功,也是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又一例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