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在亚洲的传播
随着“中国热”在日本的不断升温。日本掀起了新一轮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潮。中国民乐、戏曲等艺术形式都在日本受到了广泛欢迎。津田忠彦先生从事京剧推广工作多年,据他介绍,目前在东京首都圈内就有一万余名日本京剧迷,其中不乏对京剧极其内行的人士。他们会定期买票去剧场看戏,有的还特意乘飞机赴中国欣赏京剧,还有的到中国戏曲学院来学习京剧。这些戏迷分布于各个年龄段,而且以女性居多,其中不乏20岁到40岁的中青年。
1988年11月,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汉剧在中日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次登上了日本的舞台。此次演出的剧目《曾根崎殉情》改编自日本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的名作《曾根崎心中》。《曾根崎心中》在日本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影响类似于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日本的向井芳树先生为促成此次演出做出了卓越贡献。此次演出的剧目就是向井先生建议的。在向井先生和中国剧作家方月仿的精诚合作下,《曾根崎殉情》的剧本完成了。
日本观众对演员如何表现“殉情”一段最为关注。中国汉剧的艺术家们没有辜负日本观众的期待,当初娘与德兵卫殉情自尽,“双僵尸”倒地时,观众被剧情所感染,台下响起长时间的掌声和哭泣声。(方月仿,1992)
1989年3月4日,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同台献艺,合演大型神话剧《龙王》。当天,东京银座新桥演舞场的14002个座位座无虚席。《龙王》取材于中国《封神演义》和日本传说,其中主要讲述了龙太子和夜叉意图抢夺日本渔民妻子天道,海彦等人尽管奋勇抵抗,但终究不是龙太子和夜叉的对手,这样的场面被哪吒遇见,哪吒拿出自己的法宝乾坤圈制服了龙太子,并且随手抽掉了太子的龙筋。海彦为了表示对哪吒的感恩,随即与哪吒结拜成了兄弟。龙王听闻此事之后,率领自己的部下直捣陈塘关,逼迫李靖将儿子哪吒交给他,不然就要以洪水淹没整个陈塘关。李靖随即要求哪吒向龙王请罪,哪吒不同意,于是龙王便引来了洪水,当洪水即将淹没整座城池的时候,哪吒为了保护百姓,便用鲜血写下遗书,拔剑自刎。海彦夫妇受到神谕昭示,冒着生命危险想办法让哪吒死而复生。复活后的哪吒与海彦携手战胜了龙王,中日间辽阔的海洋又恢复了和平与安宁,两人誓言永世友好。
这部作品在李靖和哪吒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处理方面选用了传统的京剧表现手法,而在海彦和天道等众多角色的处理上则选择了歌舞伎演员的常用风格的动作和念白,并且配备了歌者在一旁伴唱;当这两种艺术风格不同的角色需要进行交流的时候,互相参考对方的语言使用方式,这样别出心裁的创作手法放大了演出效果。在舞台上表演时,京剧演出的上下场方式和歌舞伎的“花道”都进行了保留,京剧文武场和歌舞伎乐队在剧情需要的时候共同伴奏,这样的戏曲音乐的处理形式增强了两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是剧情效果更加丰满,节奏感也变得更强。
1992年5月至6月,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应邀访问日本,在东京、横滨、福冈、大阪、京都、名古屋、仙台等地演出他们在国内的获奖剧目——新编历史剧《千古一帝》。观看这次演出的直接观众多达五六万人次,通过电视转播观看的人数多达600万,影响很大。时任日本神奈川大学副教授的吉川良和先生为促成演出做了大量工作,并在观看演出之后以中文撰写了一篇剧评,从艺术内涵、唱词创作、人物表现等多方面给予《千古一帝》高度评价。
2001年,中国北方昆剧应日本英雄株式会社之邀,带着大型昆曲歌舞剧《贵妃东渡》东渡日本,进行了17场巡回演出,这又是一出根据日本民间传说改编的中国戏曲。
或许让很多中国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也有京剧票友。2005年,来自中国京剧院的赵永伟等专业演员和日本的京剧票友们,在山梨县北杜市长坂社会会馆内联袂演出中国传统三国戏《长坂坡》。在演出中,中国演员赵永伟一人先后饰演赵云和关羽,深厚的功力令观众赞叹不已。日本京剧票友金川谅曾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专攻丑角,他在戏中扮演曹操的背剑大将军夏侯恩,其京韵十足的日语道白,赢得了满座的阵阵笑声。
位于京都四条的南座是日本最古老的剧场,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该剧场也是歌舞伎的发祥地。2008年3月6日至25 日,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员坂东玉三郎与中国苏州昆剧院在这里合作演出了中国昆曲《牡丹亭》。
20世纪80年代,上海和香港的戏曲交流活动比较频繁:1985年和1987年,上海京剧演出团两次赴港交流演出。1988年,沪港台三地京剧交流演出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举行,来自台湾的票友张志清、高绥之,香港票友蔡国衡、谢许萍苏、王施琴秀、郭程曼玲、周惠麒、四禄馆主,北京的孙毓敏、齐啸云,天津的马少良,贵州的侯丹梅,上海的李炳淑、王正屏、汪正华、夏慧华、刘斌昆、贺永华、言兴朋等及上海业余京剧研究社成员参加了演出。
90年代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与港台地区戏曲交流的良好氛围,艺术家们的交流日益密切。
1990年10月,孙毓敏在香港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年演出期间,收台湾花旦演员李光玉为徒并传授《痴梦》一剧。1992年,上海京剧院再次赴港,在香港新光剧场演出《曹操与杨修》、《盘丝洞》、《赵氏孤儿》、《四郎探母》及精彩折子戏。
进入2000年,中国戏曲的传播更为全面。内地与港台地区的戏曲交流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几乎每年都有若干场戏曲演出在港台地区开幕。各地方剧团也纷至沓来,除了京剧、粤剧等广受港台地区欢迎的剧种,昆曲、越剧、潮剧、豫剧等各地方戏也来到香港台湾,和观众见面。
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为加强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戏曲传播海外的历史可以看出,各时期的传播活动都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