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日本的传播
1919年,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1924年,梅兰芳应东京帝国剧场经理大苍喜八郎邀请再次率团访问日本。梅兰芳的两次日本之行,是中日戏剧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拉开了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东瀛的序幕。
在梅兰芳访日演出之后,黄玉麟和小杨月楼作为我国十分出色的京剧演员也先后赴日本进行演出。黄玉麟艺名绿牡丹,20世纪初,他与赵君玉、刘筱衡、小杨月楼并称南方四大名旦。1925年,黄玉麟在收到日本东京帝国剧场的邀请后赴日演出,其中主要演出剧目有《春香闹学》《武家坡》等。1926年,上海天蟾戏院老板许少卿组成衡兴班,以京剧名旦小杨月楼为主演,另有随团演员郑法祥、张玉峰、董志扬、筱九霄、马金风、蒋月楼等140人东渡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数月。演出剧目有《虹霓关》《花木兰》《八宝公主》《大英杰烈》《芸娘》《昭君》《麻风女》《李十娘》《石头人招亲》等。
1928年,在中国留日学生的组织下,中国的昆曲剧团首次赴日演出。在东京进行了三场演出,之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又举行了昆曲座谈会。日本著名戏剧家青木正儿、内藤虎次郎、铃木正雄等人出席了座谈会,并对昆曲给予极高评价。
中日两国的戏剧自古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现代,两国的艺术家们勇于创新,尝试将两国的传统戏剧进行融合,为两国戏剧的交流和互相传播打开了新局面。
中国古代传统戏曲对于日本戏剧的近代化发展过程影响非常小,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戏剧在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大多的创新和改良都来自西方戏剧。在日本本土,日本的戏曲风格主要受到西欧近代戏剧发展的影响,而在中国,中国古代传统戏曲大多都是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内进行专业的研究和探索的。由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学研究观和研究方法的传入,日本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戏曲小说等俗文学。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建设基本走向尾声,中国戏曲研究开始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兴的领域被日本学者所关注。
1900年前后,近代著名学者,曾担任京都帝国大学讲师的幸田露伴发表了介绍元杂剧的文章《元曲梗概》。
在1907年左右,森槐南在东京帝国大学展开了首次关于《西厢记》的内涵解读,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讲授。1908年,森槐南开始在一本名叫《汉学》的杂志上连载《元人百种曲解题》,1910年出版了《作诗法讲话》一书。他在书中大致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将元杂剧的兴起原因、剧目的流传和保存情况、体制建构、结构解析都进行了相关的说明,对《元曲选》的题材内容的分类、明清杂剧创作、明清重要的传奇作家、作品等也进行了概括。他的学生久保得二在研究《西厢记》和明清戏曲方面颇有建树,其中以1925年的学位论文《西厢记研究》和《中国戏曲研究》最具影响力。《中国戏曲研究》原名《支那戏曲研究》,分前后两篇。前篇的主要内容是学位论文《西厢记研究》,后篇则收录了森槐南多年来发表的论文选集,命名为“诸名曲梗概”。该书从《西厢记》的内容、作者、结构、人物、文辞等多个角度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兼顾其文学艺术渊源、演变、传播、版本,第一次全面深入地介绍和研究了《西厢记》。
1914年,东京帝国大学讲师宫原民平和金井保三的译著《西厢戏曲》发表,宫原民平还于1925年完成了《中国小说戏曲史概说》。
1922年,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的《中国剧五百番》问世,对在日本普及戏曲起到一定作用。1926年,他所著的《京剧二百年之历史》出版,书中专为周信芳立传。
除了以上提到的日本学者,还有两个著名的日本戏曲研究家,他们是狩野直喜和盐谷温。狩野直喜是京都帝大文科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在清代考据学、戏曲小说、欧洲汉学、敦煌学、日本残存的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等领域都有杰出的研究成果。狩野公开发表的戏曲论文有六篇,分别是:《元曲的由来和白仁甫的〈梧桐雨〉》《以〈琵琶行〉为题材的中国戏曲》《〈水浒传〉和中国戏曲》《覆〈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跋》《读曲琐言》和《元曲角色考》。在狩野的理论中,元杂剧的形成和敦煌俗文学相联系,证据是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以《秋胡戏妻》为梗概的小说,而之前元朝石君宝的杂剧《秋胡戏妻》一直被认为是同类题材中最早的俗文学作品。他还指出,元杂剧的“娱人”性是促成唐宋诗词向元杂剧发展的原因。“唐有所谓传奇,是散文体的小说,乃是后世戏曲的种子。”(张杰译)他还驳斥了“元以曲取士”的说法:狩野直喜对《梧桐雨》《水浒传》《琵琶行》颇有研究。
盐谷温是著名中国小说、戏曲研究家和翻译家,其代表作是《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于1919年由大日本雄辩会出版。与前人的著作相比,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叙述了一些新的尝试。关于这本书的特点,张杰在《简论日本近代的中国戏曲研究》中这样描述,与以往的许多文学史作品不同,本书不按时间顺序论述中国文学史的演变,而是以体裁的分类论述其“中国文学的种类与特质”,本书主要分为上下两篇,共由六章组成。戏曲作为独立章节进行专门的论述。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结构安排,戏曲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因为这种章节安排变得更加突出。作者把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来进行探讨研究,方便读者了解其起源和发展,同时也能够让读者了解到与其他类型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有助于确定其特性。书中也体现了盐谷温对戏曲的看法,对此,张杰总结为:“戏曲是‘国民文学’,演出艺术,不是学者文人卖弄博学多识和词采的专有品’。因此,戏曲虽然也须‘讲究字句洗练,音律协谐’,但更强调以‘俗人’即下层民众为对象,以‘适俗’‘动人’适于演出为贵。”(张杰,1984)此外,盐谷温在这本书中还着重论述了戏曲的形成问题,这部分将近占据了该书戏曲部分的一半。盐谷温详细介绍了唐、宋、金各个时期戏曲发展的情况,其中有唐朝时期兴起的“参军戏”,宋金时期的杂剧,并且在书中对于这些艺术形式的风格特点及其与后世戏曲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了相关论述。并且,盐谷温对于不同时代戏曲在发展过程中的衍生歌舞演唱艺术,如唐代的“踏摇娘”“苏中郎”,南宋的鼓子词,金代的诸宫调、连厢词等。更为难得的是,盐谷温正确指出了南宋南戏的存在及其与明代戏曲的关系,这足以看出作者对戏曲形成问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