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本的传播
(一)戏曲来源概述
探析中国戏曲的来源,可追溯至中国的春秋时期,戏曲雏形便是在这一时期渐渐形成。其在形成的过程中,接受不同艺术文化形式的融入,并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渐成为民间曲艺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其内容涵盖每个朝代的兴衰历史,同样见证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程,是极具人文价值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筑就了中国戏曲形式与内涵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能够从戏曲所表现的内容中对中华文化探知一二,也不妨说,中国戏曲就是中华文化历史的一面镜子,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戏曲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拥有庞大的剧种数目,是民间百姓重要的娱乐文化生活方式之一。
(二)中国戏曲的早期发展概述
中国戏曲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演出和广泛传播,已经深深地植入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阶层当中,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戏曲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在耳濡目染之下,戏曲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充分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令社会的整体素养得以提升。
因此,可以预见戏曲在后期发展中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中国戏曲也因而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令世界文化史为之赞叹。戏曲之于中国是难以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深刻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与难以取代的文化风骨,之所以能够长期屹立于民族之林,与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密不可分。但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国外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强势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国戏曲的生存处境变得越发艰难,不断被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所冲击,更是失去了其昔日的光彩。如何缓解中国戏曲艺术的生存窘境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三)戏曲传播的方式
如今,在媒介日渐多元化的传播时代,戏曲艺术本应获得更加广袤的发展平台,以此来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因此,戏曲的多样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戏曲传播的主要矛盾,加速了戏曲文化的发展。媒介的出现,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与戏曲传播属于互相制衡的关系。
1.关于媒介
“媒介”来自古籍记载:“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主要作用在于传播。媒介包括两方面要素:一是包容媒质所携带信息或内容的容器;二是用以传播信息的技术设备、组织形式或社会机制,包括通讯类、广播类、网络类三大类。在现今社会,媒介指机械印刷书籍、报纸、杂志、无线电、电视和国际互联网等,它们都是用以向大众传播消息或影响大众意见的大众传播工具,都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媒介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发展至今,媒介的作用功不可没。媒介作为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播载体,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型媒体的转型,并在传播形式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与创新。纵观媒介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大致分为这么几个时期,分别是戏曲舞台时期传播、戏曲文本时期传播、后戏台时期传播。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首先是文本的传播。
2.戏曲文本的早期传播概况
探析中国戏曲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甲骨文时期,在评点本、刊行本、传世画作中发现大量的早期文本。自唐朝印刷术发明以来,文本传播进入了新的时代,同样也引发了人类的传播革命。随着印刷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文本传播的范围也得以延伸和扩展,并进行了传播技术上的革新。因此,印刷术的发明与戏曲文本传播属于衍生关系,二者共生共存,戏曲传播从此进入了印刷媒介领域。
戏曲艺术的传播因印刷媒介的融入而拓展为多人共享,其思想以及相关信息因此被更多人所了解,不仅开拓了戏曲传播的平台界限,还令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印刷媒介的形成使戏曲文本不断被复制、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为戏曲在民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正因为印刷媒介的出现,才会促使戏曲深入民间的各个阶层,被人们所接受和熟识,使人们了解到戏曲文本所包含的戏曲之魂。此外,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民间戏曲的“院本”“曲本”“话本”开始大量印刷与通行,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剧本被译成法文在法国的传播,成为中国戏曲文本传播史上的首次对外传播,也是第一个在欧洲广泛传播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目。戏曲的文本传播在内容的广度与信息资源的宽泛程度上要高于当时的其他媒介,文本传播也更加有利于戏曲文本的保存,同时深化了戏曲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