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戏曲舞台传播的形式
(一)中国戏曲赴海外演出近况
1.京剧的海外演出
2015年9月2日和3日,中国戏曲学院张火丁教授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演出,演出剧目为《白蛇传》和《锁麟囊》全本大戏,票价从20美元到170美元不等,没有赠票,非华人观众居多。两次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为赢得美国主流观众的认可与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戏曲学院,美国纽约高校、林肯艺术中心共同合作参与此次演出的制作与宣传,并在纽约大学等高校宣讲5场讲座,讲授戏曲相关知识。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和陆大伟在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中还专门运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讲授。美国观众在讲座中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了解了中国京剧艺术。著名教授的参与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外影响力的提升。王修芹副总监对这次演出极为重视,为了推广张火丁这个品牌,她找了当地最好的公关和广告公司,并让他们提前4个月来到北京观看演出,撰写有深度的英文稿件;在多所知名高校举办相关讲座和宣传片观影活动,让观众提前了解中国戏曲,制作专门的英文网站,提前举办粉丝“灯谜会”,为张火丁演出的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气氛。无论是在纽约的道路上,还是观光游轮、杂志上,都能看到“张火丁”的身影。
本次演出活动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与张火丁教授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魅力是分不开的。在这次表演中,出现在观众、舞台、媒体报道中频率最高的莫过于“张火丁”三个字。另外张火丁教授的艺术造诣以及与团队的成功合作,使得这次演出的品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次的演出完全属于商演的模式,在演出前3天,剧院的2500个座位已经全部卖完。其中,美国人大部分购买了《白蛇传》的门票,主办方对此感到极为振奋。因为京剧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想要在世界上得到高度认可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张火丁教授凭借自身的能力与影响力,使得这次演出完满成功,并用我国的景点艺术实现了与世界的对话。
如今的时代充斥着各种信息,再好的东西如果没有大力宣传,也会被铺天盖地的新信息所淹没。这次张火丁教授的北美演出,主办方早在2015年5月年就开始了相应的宣传活动,邀请美国京剧评论家赴京观看张火丁的演出,并将此次剧目和观剧感受向美国观众传达。6月份,主办方召开见面会,从中获取相关宣传计划的建议,并将此运用到活动的宣传之中。主办方还在专门的英文网站上对张火丁及其剧目进行了介绍,并在艺术中心和广场上悬挂海报。著名记者大卫·巴尔博扎将与张火丁教授的专访发表在《纽约时报》上。
主办方在演出前举办的京剧艺术讲座,有利于推动美国观众对于京剧的了解,如中美联合举办的《张火丁京剧艺术赏析》。为了使演出效果更好、跨文化效果达到最佳,主办方还聘请了嘉宾为观众进行讲座。演出前,王德威教授从中国文学的角度,详细讲述了京剧的欣赏方法,并以《白蛇传》为例进行阐述,讲述了《白蛇传》的历史背景,对不同版本《白蛇传》进行对比分析,并引申到中西方文化对于故事情节理解的差异性。
这场讲座由中国戏曲学院巴图院长主持,深入分析了张火丁现象形成的原因、影响力以及对当代戏剧发展的意义。张火丁现象是当代艺术中最大的亮点。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当今的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将中国文化中的生命基因重新激活,涵养当代人的精神家园。
9月3日晚,在《锁麟囊》演出前,第二堂讲座由陆大伟教授主讲,他面向的是一百多位华人观众。陆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锁麟囊》的形成过程以及程砚秋的艺术特点,并由此引出程派新秀张火丁。在他的讲座中,我们了解了张火丁对艺术的向往,是她令程砚秋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扩展。陆教授还将此次演出与梅兰芳在美国的演出进行了对比,探讨了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影响。王德威教授和陆大伟教授对京剧的观看习惯进行了详细的示范和讲解,对于演出过程中精彩的部分,他们带领观众用掌声和“好”的喝彩传达内心的情感。这样的讲解活跃了现场的气氛,更重要的是,这对于文化与艺术之间距离感的缩小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火丁的北美演出,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事,更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多维度交流的重要体现。
这场演出由文化部主办,充分体现出了文化部领导对于京剧艺术以及张火丁的关怀,也正是文化部的积极参与,使得这样的活动上升至国家层面。这样的演出与国家战略的结合,是艺术家的荣幸。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总领事章启月表示,张火丁教授能够将中国历史悠久的京剧艺术展现给美国,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这两部经典作品在林肯中心的演绎,对习近平主席赴美的活动起到了有效的预热作用。张火丁教授是中国京剧的领军人物,其继承了程派艺术,代表着中国戏剧的发展水平,这次的赴美演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这次演出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媒体对演出的关注,特别是美国媒体。《纽约时报》《世界日报》《世界周刊》等众多影响力较大的媒体都对这次演出进行了大量报道。其中,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纽约时报》在内地版和国际版两版上,曾先后四次对张火丁进行了报道,演出前还专程来到北京对张火丁教授进行了采访,并在最重要的版面上刊登。主办方对此感到非常惊喜,张火丁教授在美国的首次演出可以说是未演先热。王德威教授对张火丁做出这样的评价:“她在舞台上有一种特质,那就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她的魅力和特质像是能够对观众施加魔法……她的声音能够渲染出一种低调而悲伤的氛围。”9月5日《纽约时报》中的一篇文章对张火丁做出这样的评价:“从观众的观演人数和热情上充分证明了张火丁的名气,观众对于她的每一段唱词或是动作似乎都是了解的,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张火丁的专业能力不单单体现在唱和演两个方面,在舞剑和武打方面也是极为精湛,观众对于《白蛇传》和《锁麟囊》两部作品反响热烈。”《中国日报》总编表示,历史上,《纽约时报》从未对任何一位中国艺术家给予过这样的关注,这样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主办方的此次赴美也开启了中国与北美合作的大门。
《锁麟囊》在加拿大演出结束,宣告着本次文化交流即将告一段落。但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战略才刚刚开始。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落实了我国支持戏曲发展的措施,加深了美国观众对中国京剧艺术的了解与热爱,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张火丁现象”的产生体现了跨文化交流活动中诸多因素的重要作用,传播的有效性、中西美学精神、经典剧目、媒体的力量、代表性的人物等,对于更富内涵的中国文化站在更高的起点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2.越剧的海外演出
越剧明星版《梁祝》剧目由绍兴市演出有限公司打造,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绍兴市演出有限公司在打造明星版《梁祝》时,做好“名剧+名角”定位,邀请10余个越剧院团的20余位梅花奖得主参与创演,多方筹集资金,整合优秀资源,进行市场营销,在2011—2019年间,多次走出国门,赴中东欧参加锡比乌国际戏剧节,向世界传播天籁越音。在法国、美国、德国、新西兰、俄罗斯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经典,在跨文化语境中传播民族文化。越剧明星版《梁祝》是越剧入门的必看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经典动人的中国古典爱情故事,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出由8位梅花奖演员联袂主演,将“化蝶”从浙江绍兴传向海外。其故事情节、唱腔、服饰、舞姿都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场不时传出热烈掌声,不少观众眼眶湿润,深受感动。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起立鼓掌喝彩,向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致谢。“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这些经典唱词享誉海外。越剧“走”出去,也随之带动绍兴文化的对外交流。据裘建平介绍,剧组团队每到一处,都会通过海报、宣传册等展现越剧和绍兴的魅力,推动着绍兴文化的发展,吸引着全球的游客,使得绍兴这一江南小城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绍兴市演出有限公司还与美中文化教育基金会签署赴美商演20场的演出合同。《梁祝》剧组在美国多地举行了观众见面会,很多美国观众都拿着宣传手册以及周边商品,相互谈论剧情和中国文化。中国新闻网曾报道过一位美国的戏迷,他说:“8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越剧的时候就被他深深地吸引,也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如今终于能够在现场感受越剧的魅力了。”
借助“爱情”这一共同的国际语言,传递东方式浪漫,这是越剧走出国门的动力和期望。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梁祝》为越剧向海外市场的拓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的桥梁。裘建平表示:“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坚定了越剧走出国门的脚步,以后将更加坚定地去探索海外传播的新形式与新路径,这也提高了绍兴越剧发展的信心,从而促进绍兴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扩大。”(浙江新闻客户端)
2016年,适逢莎士比亚、汤显祖两位戏剧大师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共同开展了纪念活动。越剧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次活动中大举创新,茅威涛副食的团队,以“建构世界性和本土性的统一”为创作思想,创编出杂糅形式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这部剧的首次演出在伦敦举行,随后在法国和德国展开巡演。观众对该剧的反响热烈,海外观众被中国戏曲中蕴含的美学与哲学所震惊,赞叹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该剧得到BBC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好评,被称为戏剧文化传播中西合璧的典范。英国媒体《舞台报》整版都是对《莎剧与中国戏曲在糅合的寇流兰中相遇》(Shakespeare meets Chinese opera in Coriolanus mash-up)的报道。观众在观演的过程中,在西方戏剧思辨深度与东方戏剧的审美两个方面都有较深的体验。主流媒体对于该剧的关注,提高了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2019年新加坡国际越剧艺术交流活动——“狮城国际越剧节”。此次越剧节,是在新加坡喜爱越剧的人士的努力和当地政府企业的支持下,由大唐文化传播主办,人民剧场基金协办,三个本地团体(马林百列越剧欣赏学会、新越韵越剧团和热心剧团)共同举办和呈现的。出席此次狮城国际越剧节的嘉宾与团体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君安、陶琪,上海越剧院著名小生、中国国家一级演员黄慧,以及中国北京小百花越剧团、江苏省文化馆越剧班各团优秀青年以及上海市松江区越剧小花班少年演员。6月29日和30日,来自中国各地的越剧专业和民间团体,以及新加坡本地的越剧爱好者,在牛车水人民剧场同台演出了一折折经典的越剧折子戏,剧目有《吕布戏貂蝉——小宴》《狸猫换太子——拷寇》《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等。
3.黄梅戏的海外演出
2008年,歌手谭维维在悉尼娱乐中心唱响《女驸马》。为了使海外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黄梅戏的历史和意义,2009年1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整版面与黄梅戏相关的深度采访的报道,这也对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0年,以韩再芬为代表的黄梅戏团队受邀来到美国,进行了黄梅戏表演和题为《百年黄梅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戏剧》的报告,并接受了专家访谈。此外,还在美国各高校进行巡演,与美国的师生进行互动与交流。这对于黄梅戏的传播以及提高英国人民对黄梅戏的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黄梅戏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与兴起是演员的拼搏与政府的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2013年,在第六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中,《女驸马》荣获“特别奖”。《黄梅戏宗师传奇》这部剧先后在日本、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地播出,并于2014年,在美国播出。
2013年,国内外多个协会共同承办了《皖风徽韵美洲行》大型演出活动,并在春节期间在美国纽约、圣安东尼奥、休斯敦等地进行公演。华侨谈成林女士在美国成立了黄梅戏协会,每年都会邀请中国剧团赴美进行黄梅戏的相关演出。在这一阶段,各大报刊媒体对于黄梅戏的海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代黄梅戏的传播主要以班社和艺人的舞台演出为主。其中,班社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班社的职业化程度可分为职业性班社和非职业性班社两种。职业性班社往往是专业的剧团或剧院,非职业性班社则一般是业余剧团或民间班社。职业性因其具有强大的演出实力,成为早期黄梅戏海外传播的主体,他们将所有的资源全部集中在演员培养、剧目编排、场景设置等方面,能够组织开展大型的演出活动,其传播效果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强于非职业班社。直至今日,职业班社仍然在黄梅戏的海外传播中起着主导作用。
黄梅戏艺人作为黄梅戏海外传播的主体有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演员的能力强,同时拥有丰富的资源可利用,这对于黄梅戏表演的舞台效果和海外传播的影响力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在2010年,黄梅戏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标本永久收藏,这与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是分不开的,韩再芬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事实。
4.粤剧的海外演出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申遗”的宣传片中,南粤人演唱粤剧的场面、华人和洋人沉醉于粤剧中的场面都记录在片中,充分展现了粤剧在世界范围的火红风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各种规模盛大的粤剧表演持续登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表演团队纷纷加入其中。在以往的历史中,从未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人数如此之多、影响如此之广的活动。广州市举办的羊城国际粤剧节是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之一,其文化品牌远近闻名,弘扬民族文化,联结友谊,交流艺术,振兴粤剧是这一大型活动的宗旨。第一届和第二届活动分别在1990年和1996年举行,此后每4年一届,如今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演出规模逐渐壮大,海内外众多国家的粤剧团都曾受邀来表演。20多年的壮大和发展,使羊城国际粤剧节已经成为全球粤剧展示的文化舞台,有利于粤剧的发展和繁荣,对于海内外粤剧艺术交流的促进以及各地华人乡土情谊的增进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今,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各国政府鼓励保留和发展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鼓励粤剧与当地的生活与文化相融合。
欧洲国际粤剧节使华人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是华人文化与欧洲文化进行融合的成功案例。当地政府的高官都会来参加欧洲粤剧节,以示重视。在2002年11月举办的“2002巴黎国际粤剧节暨第九届欧洲粤剧大会演”上,纳伊市第一副市长夫人和市长顾问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第一副市长还亲自主持了闭幕式。在2014年9月举办的第21届全球华人粤剧文化节上,纳伊市副市长和市长顾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外国政府官员受邀担任粤剧社团的负责人,飞龙(Feron)先生就受邀担任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在1996年羊城国际粤剧节中,飞龙先生用熟练的粤语发表讲话,引起了全场的欢呼沸腾。
当代海外业余粤剧团体与19世纪、20世纪唐人街的中国戏院的粤剧演出不同,他们注重的并不是经济上的利益,而是个人对于粤剧艺术的爱好与追求,寄托乡音乡情,将自身作为中国民俗文化海外传播的载体,为岭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跨文化改编
1.以英文演出中国戏曲
1934年,熊式一将京剧《红鬃烈马》改编为话剧,相继在伦敦和纽约成功上演。改编者根据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对原剧的适当取舍是该剧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他将薛平贵和代战公主的婚姻部分删除,着重突出王宝钏和薛平贵之间的爱情故事。演出时,话剧的全部演员都由美国人来扮演,其中只有一名中国人来扮演解说的角色,表演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京剧的原貌。斯科特的《蝴蝶梦》分别于1961年和1967年在戏剧艺术高级学院(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heatre Arts)上演。斯科特本是英国人,任教于美国,他将戏曲的身段和程式化的动作融入作品之中。他还特意邀请胡永芳和胡鸿燕两位京剧演员前往美国,帮助他对演员进行训练。最终,《蝴蝶梦》在舞台、服装、头面等方面保留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原貌。这是一场西方人运用西方语言,并基本上保留戏剧艺术特征的演出,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演出省略了原剧中的唱腔。戏曲演出离不开唱、做、念、打。尤其是“唱”,可以说是戏曲的灵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要以英文演唱京剧原来的唱腔,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把原剧中的中文唱词翻译成英文不是困难所在。困难之处在于中、英文的差异很大,这使得唱词翻译过后,没有办法再使用原有的唱腔来进行演唱。中文通常是一字一音节,并大多数的韵尾都是元音;但英文往往是一次多音节,并以辅音作为韵尾。这样一来,翻译过后的新唱词的音节与韵尾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原音乐也不相匹配,所以没有办法以原来的唱腔进行演唱。1972年杨世彭在夏威夷大学翻译并执导京剧《乌龙院》时,也正是由于此原因,在对白上使用了英文,但在唱词上依旧使用了中文。为了让不懂中文的演员能够更好地模仿中文的发音,他采用罗马拼音的方式来给原唱词注音。这就有点类似中国人用意大利文、法文或者德文演唱西洋戏曲的情形。在后来,魏莉莎(Elizabeth Wichmann Walczak)彻底解决了用英文演唱京剧的问题。她在英文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对京剧也极为熟悉,凭借这两点,她所翻译出的唱词如诗歌般押韵,重要的是它能够与京剧的原唱腔相契合。魏莉莎结合夏威夷大学教学工作的需要,从1984年起,陆续翻译,并在中国京剧艺术家的协助下,执导了一系列的京剧作品:《沙家浜》《凤还巢》《杨门女将》《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其中既有传统老戏,也有新编古装戏,还有现代戏。夏威夷大学戏剧暨舞蹈系的学生是参加这些英文京剧演出的主力军。由此可见,魏莉莎对京剧作品翻译与指导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英文戏曲在舞台上的完美呈现以及忠实于中国舞台原作的京剧演出(就像中国人曾经多次以中文忠实地再现西方的剧作那样),而且更重要的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精神运用到了他们各自的艺术实践中去。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华人为主要人口而英文为强势语言的新加坡,1960年胡桂馨曾经以英文演唱过粤剧《洛神》和《白蛇传》。
2.将西方戏剧改编为中国戏曲
在中国戏曲舞台演绎外国题材的剧目,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发现,其对跨文化传播具有宏观理论构建与印证的作用是必然的。戏曲是中国戏剧形态的一种,以“唱、念、做、打”为手段,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和表现方式,即将语言、歌唱、动作融合于演绎故事。但外国的戏剧在各个方面都与中国的戏曲具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戏曲与外国戏剧的融合尤为困难。但国内外戏剧界依旧在不断地尝试将二者进行完美的融合。18世纪法国传教士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译介,标志着中国戏曲的首次跨文化交流。20世纪后,戏曲实现了大规模的海外传播。中国戏曲从早期个人化的传播发展到组织化传播,如今已经越来越被更多人了解,外国的艺术团体对于中国戏曲的关注度和兴趣度逐渐加深。
中国戏曲移植外国题材的两个重要时期分别在20世纪初至5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全国影响力较大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移植情况较集中,戏剧剧种主要包括京剧、川剧、越剧、河北梆子等。被移植的外国作品往往选取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改编的剧目大多来自外国的戏剧,小说和童话故事的改编是少数的。
中国戏曲移植外国题材,对于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使得中国戏曲的内容丰富多彩,对戏曲艺术形式的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开辟了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新路径。中国戏曲更多表现的是任务、事件和情感,在抽象观念的把握和哲学的深思方面较为欠缺,西方的题材往往是对生与死的本质的直接探索,这就使得中西方在主题上形成了互补,戏曲的表现内容也由此得以丰富。艺术形式的呈现也在随着外国题材的引进而发生改变。越剧《春琴传》是由日本名著《春琴操》改编而来的,在表演中呈现出了浓厚的日本特色,如角色的装扮和动作等;越剧《简·爱》首次在演唱形式上采用越戏曲,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京剧《培尔·金特》为了塑造一个具有多面性的、复杂的人物形象,对传统戏剧角色制进行创新,形成了丑与生相融合的新角色。虽然人们对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大的争议,但这的确是对戏曲现代性发展的有益探索。麦克卢汉认为“媒体就是讯息”,戏曲是故事与观念进行传播的载体,它的改变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类时代的变化。中国戏曲从早期的朴素到后期的成熟,始终是在变革的过程中发展。戏曲艺术形态从宋元戏曲至今,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而如今的戏曲正在面临着重大的选择,这决定着戏曲的发展与命运。在传播方面,戏曲作为媒介,是传播过程中的一部分,传播者、传播内容、观众等也是传播中的重要环节,适当地进行调整才能将媒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进而呈现出最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中国戏曲移植外国题材提高了戏曲跨文化传播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约哈里窗口理论。他们将信息划分为开放区、盲区、隐蔽区和未知区4个区域。开放区指的是传播双方都知道的信息;盲区指的是对方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隐蔽区指的是对方不知道而自己知道的信息;未知区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不知道的信息。其中,各个区的大小对传播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开放区的大小对积极传播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就是在扩大开放区,这对传播效果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故事的内核是外国题材,外国观众对此很熟悉,排除了思想内容中意识形态的差异,观众就能够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对戏曲的欣赏上,这有利于对艺术魅力的深入感受。因此,中国戏曲移植改编外国题材,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