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笠庵四种曲》的文本传播

二、《一笠庵四种曲》的文本传播

《一笠庵四种曲》是李玉的代表作,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本传播主要有选辑传播和改编传播。选辑传播又分为全本选辑与单出选辑,改编传播主要是指后世戏曲对其进行的改编。

(一)选辑传播

明清传奇的“选本传播”在其传播过程中,对戏曲剧本进行一系列符合要求的挑选,并且对剧作中的单出单折也做了一定的选择,达到了具有选择性的戏曲传播目的,在中国戏曲的选辑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全本选本

由郑振铎主持编撰的《古本戏曲丛刊》,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记录了元明清时期戏曲的脉络与发展。内容共分为九集,其中第三集收集记录了明末清初之际的剧作达100种,并于1957年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发行。李玉是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其代表作《一笠庵四种曲》收录在《古本戏曲丛刊》中的第三集。《一笠庵四种曲》分别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一捧雪》题为《一笠庵新编一捧雪传奇》,于长乐郑氏藏崇祯中刊本影印,而《占花魁》《人兽关》《永团圆》分别题为《一笠庵新编占花魁传奇》《一笠庵新编人兽关传奇》《一笠庵新编永团圆传奇》,于大兴傅氏藏崇祯刻本影印。

郑振铎曾提出要以“供给我们作为研究之资,或更可作为推陈出新的一助”为编撰此书的宗旨。《古本戏曲丛刊》在戏曲的记录上真正做到了“网罗放佚”和“菁华毕出”,是中国戏曲史上以文字记录最为全面、丰富的戏曲全本选辑,为中国戏曲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玉戏曲集》于200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书中收录了李玉现存传奇十七种,并附录一部分与李玉戏曲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一笠庵四种曲》在其书中所用底本为《古本戏曲丛刊》的第三集。

由于李玉流传保存下来的戏曲剧作很少,因此参与《李玉戏曲集》点校的工作者也极尽其所能对戏曲版本进行收集、比对与分析,这项工作的艰难程度远远超出预想,其过程也实属不易,为后世对李玉的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努力,为李玉的戏曲传承与研究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2.单出选本

《缀白裘全集》是由清慈水陈二球参定,玩玉楼主人重辑,主要收录戏文、杂剧、传奇的单出选本。全书共分为四集,分别为元、亨、利、贞,于乾隆四年时出现刻本。在卷首的题序中,陈二求提到书中选择的戏文主要围绕忠孝节义来进行选辑,属于大主题的大文章,不能单纯只以戏曲视之。

钱编《缀白裘》,主要收录花部、杂剧、戏文以及传奇的单出选本,它曲文宾白俱收但不加公尺音谱。钱本是钱德苍依据玩花楼主人的旧编本进行改编改订的,在其内容基础之上进行增篇与删减,陆续补编后而成稿,并由其在苏州所设立的宝仁堂发行出版。《缀白裘》有宝仁堂初刻单行本、四教堂本、鸿文堂本、共赏斋本、集古堂本、学耕堂本、增利堂本、汪协如校点本等多种版本。全书分为12集48卷,收录88本剧作的493出。李玉是入选《缀白裘》最多的剧作家,共占20剧次、39出,其中《一笠庵四种曲》入选21出,分别是《一捧雪》:送杯、搜杯、刺汤祭姬(一)、换监、代戮、杯圆(七)、审头(九)、边信(十二)9出《人兽关》:演关(五)1出;《永团圆》:逼离、击鼓、宾馆、计代、堂婚(一)5出;《占花魁》:劝女(一)、种情、串戏、雪塘、独占(十)、酒楼(十二)6出。

《醉怡情》由明崇祯间青溪钓雯所编撰。现存的版本有明崇祯年间原刻本及清乾隆年间古吴致和堂重的刻本。全书共八卷,选44部剧作中的166出。李玉的剧作在其书中占比很高,《一笠庵四种曲》中的《一捧雪《永团圆》以及《占花魁》分别入选。

(二)改编传播

改编传播是指在不同时代中的传播者对同一戏曲典籍进行改编,然后流传至民间的一种方式,是中国古代戏曲传播中极为广泛并有效的一种传承方式。从体裁上来讲,小说与中国古代戏曲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改编的过程。

例如,李玉的戏曲剧作《占花魁》,其题材便选自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说岳全传》也曾取材于李玉的戏曲《牛头山》。在戏曲的后期发展中,《一笠庵四种曲》被众作家以各种形式和体裁进行改编,如《占花魁》的改编则有近世京剧、川剧、绍兴文戏、湘剧、秦腔、河北梆子、滇剧、评剧,均有《独占花魁》;楚剧有《酒醉花魁》。京剧《独占花魁》剧本收入《戏考》第7册以及《京剧汇编》第88集。

《墨憨斋定本传奇》是以通过改编其他作家的戏曲作品来阐释、剖析个人戏曲理念的一部戏曲著作,共收录14部剧作,其中包含李玉的《人兽关》与《永团圆》。此书在明崇祯年间已有刻本,今有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影印版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两个版本。经冯梦龙改编后的《永团圆》和《人兽关》,对情节以及角色分配上都有了更为精彩并符合逻辑的安排,一定程度上是对原作进行了内容上的完善。例如,《人兽关》中的第三折桂薪被逼债卖妻时,原本中桂薪并没有太多的讨价还价,而冯梦龙改编之后,桂薪既想卖得好价钱,又觉得卖老婆是一件丢人的事,他说,“卖老婆,怎好十分计较,但凭二位裁处”,小人物的嘴脸跃然纸上。

《一笠庵四种曲》在当今能够被反复地改编,并作为戏曲精粹不断在舞台上演,除了作为戏曲适合舞台传播之外,文本的传播也功不可没。戏曲文本的传播主要依靠选辑和改编,其传播具有历时性的特点。

【注释】

[1]山人 中国古代戏曲的海外传播[J].阅读与写作,2006(3):32—33.

[2]曹广涛.英语世界的中国传统戏剧研究与翻译[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