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四、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一)传播途径较为单一

早期的文化传播途径比较单一,主要以口口相传这种人为的传播方式对文化进行学习和保存,经过社会长期的发展,科技、文化等多方面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在文化传播的途径上得到了多元化发展,在传播速度和传播领域等方面的效率也都有所提高,其中较为新兴的传播渠道主要是电影电视、网络等。原中央电视台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专门开设了戏曲频道,经常播放戏曲节目或播放精彩曲目的音配像,使那些热衷于中国传统剧目的海内外的观众都能够欣赏到像京剧、昆曲等许多经典剧种和剧目。其中还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电视节目,例如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节目自开播以来先后对全国范围内的30多个剧种进行了介绍科普,并邀请了100多位戏曲名家登台献艺。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组也曾就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与发扬策划了相应的专场节目,节目中介绍了湖南花鼓戏、常德丝弦等地方特色的曲种。但是现在我国对于文化传播的各种途径并没有完全地利用起来,仅仅是选择了目前市场中较为常见的、普遍的方法,距离多元化传播仍然有相当长的路程。舞台演出作为最直观、最普遍的演出形式,对传播中国戏曲的数量和曲种也产生了局限性,但是其中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2015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登上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表演了全本京剧《白蛇传》《锁麟囊》,得到《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严格地说,不能将这次商业演出活动划入成功的行列,但在国内和国际产生的影响是不具有普遍性的,这对在国外传播中国戏曲文化的从业者起到了很大的鼓励作用,但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这只是其中较为不常见的例子,而在普遍的戏曲方面的对外交流演出的过程中,我国戏曲演出团体没有为宣传和推广做充足的准备,在建立系统化的国际演出运作机制方面尚不成熟。

(二)思想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戏曲是令中国人感到骄傲、感到自豪的一种文化,大量的传统戏曲在演出效果拥有非常好的反馈的同时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主要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游园惊梦》等许多经典曲目。然而,在我国文化领域还是有一部分思想依旧保持故步自封的状态,这让我国在对外传播传统艺术方面失去了主动权。其中一部分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交流层次是流于表面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传播内容非常有限。一旦我国戏曲文化与外界失去了深层次的交流传播,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和底蕴没有办法被世界所感受,这也大大降低了实现跨国交流合作的目标的可行性。中国戏曲作品在国外表现的是中国最传统的思想,但是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巨大的,我国在文化上的侧重点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会让他们产生很大的兴趣,因此在对外进行中国传统戏曲作品传播的首要任务是要了解我们的传统戏剧文化,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进行分类,并在每一种戏曲中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对外公演传播。另外,为了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我们还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对外传播传统戏曲文化时,要根据每个国家的文化习俗选择适当的戏曲文化。中国戏曲故事与中国的历史密切相关,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来说,很难接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戏曲中所传达的本质和内涵。

(三)忽视受众文化差异

文化传统、戏剧文化差异、外语和历史背景等诸多方面都是影响中国戏曲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我国文艺工作者缺乏对传统戏曲在海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上的认识,疏忽了对外国观众的心理接受、兴趣的深入研究。所以当外国观众在欣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时,对我国戏曲展开了多角度的评价和欣赏,他们根据自身接受的文化思想、思维方式、审美经验和教育背景来考量中国传统戏曲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得多数受众在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时仍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像打戏精彩、情节紧张的《三岔口》《大闹天宫》《长坂坡》等传统剧目更容易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