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海外传播历程
2025年10月13日
一、《牡丹亭》的海外传播历程
早期《牡丹亭》的传播仅仅在于西方汉学家的关注,《牡丹亭》的翻译和推介也是片面的,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戏曲部分被列入中国文学选集,这就使得读者缺乏对其戏剧性、故事性和整体性的全面解读。这一时期学者的研究也是不完整的、具有选择性的,跨文化角度的分析有所欠缺。《牡丹亭》的相关专著大部分是由高校学者和海外华裔所撰写,并在大学出版社出版,很少有外国学者对《牡丹亭》进行研究。从国别上看,美国是《牡丹亭》研究的中心,美国高校的研究工作对《牡丹亭》在海外的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末《牡丹亭》的传播方式由单纯的文本传播向文本与舞台传播同等重要的方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牡丹亭》在欧美地区的传播呈现出了全新的形式,昆曲《牡丹亭》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观众和媒体。2006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当时在美国轰动一时。2008年6月青春版《牡丹亭》开展了欧洲巡演,各大媒体争先报道。谭盾改编并导演的园林实景版《牡丹亭》同样引人注目。2012年,昆曲《牡丹亭》在美国高校和艺术中心上演剧中的折子戏大受欢迎,充分体现出了其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极高文学价值属性。
成熟的翻译版本的成形是舞台演出版《牡丹亭》备受欢迎的首要原因,30多年的美英传播,使得西方人能够理解《牡丹亭》的翻译语言,进而减小了跨文化理解的障碍;白版《牡丹亭》冲破了文化壁垒,原汁原味的昆曲备受西方人的喜爱,谭盾等人进一步将作品在海外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在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昆曲课程,把昆曲当作世界性的戏曲来研究。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扩大海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