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霸王别姬》看京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
京剧,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兴盛于北京,在20世纪20年代后逐渐成熟,走向鼎盛时期。不过,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流行文化的高速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节奏,京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影是什么呢?电影是一门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从诞生一直发展到如今,已经历经了一百多年。作为一门刚刚兴起的艺术——电影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深受广大人民的喜欢。
时间来到1993年,随着电影《霸王别姬》在国内的正式上映,通过影片,导演陈凯歌为观众们再现了一场戏子之间的爱恨情仇,还把博大精深的京剧融入影片中,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完成了一次颇为关键的文化输出,透过影片彰显出京剧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10]
(一)影视与戏曲艺术的融合
影视作品与戏剧之间的一次结合,使得京剧这一国粹得以广泛宣传,通过戏曲带动整个影片的剧情发展,使影片的氛围得以渲染,人物的性格得以塑造。戏曲元素在影片《霸王别姬》中得以大量的运用,从故事主题到背景音乐,从人物服饰到台词唱腔,正是这些戏曲元素使得主人公形象变得更加丰盈。由此看来,戏曲和影视之间是互相促进的,电影也因此变得悠扬、有韵味。
1.戏剧推动影片叙事
《霸王别姬》以历史进程作为影片的线索,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导演巧妙地把戏剧舞台上的人物与生活中个人的命运融合在一起,会让人一时摸不透,是在演戏呢,还是演的自己,谁才是真正的戏中人?在那个动荡的时局背景下,京剧艺术的命运带动着主人公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影片主要通过戏剧作为叙事的一种辅助,推动着剧情往前发展,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国、抗战、解放、“文革”等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在动荡之下,程蝶衣和段小楼作为影片的主人公,经历了从风光无限一直到穷困落魄,而主人公命运背后所隐藏的正是京剧跌宕起伏命运的写照。清末民初时期,段小楼和程蝶衣很有名气,是国人纷纷追捧的名角,同时也寓意着京剧艺术在该时期的蓬勃发展,经过多次的波折之后,来到了“文革”时期,作为曾经的名角——段小楼和程蝶衣此时开始饱受精神的折磨,遭遇残酷的批判。正是在这个时期,京剧艺术也处于一个摧残、衰败期。影片的最后,主人公的命运与戏曲《霸王别姬》中人物的命运是完全一致的:力能扛鼎的楚霸王倒下了,他所深爱的虞姬却以自刎的方式离世,安静地躺在霸王的怀抱中,使得彼此之间短暂且凄美的人生落下了帷幕,寓意着京剧艺术正走向一个低谷期。大量的戏曲元素是带动影片剧情的主要动力,再现了人物的不同命运,影片背后所沉淀的不仅仅是导演对于时代的反思,也是对以往历史的悲悯和叹息。
2.戏曲配乐彰显魅力
电影是把京剧作为主题,使用了很多的戏曲元素和民族器乐,增加了影片自身的魅力。影片的起始阶段,还是个小孩的小豆子在母亲的胁迫下去到一家戏院学艺,只是当时他的内心对于学戏是抗拒的、排斥的。当时背景音乐用的是锣、京胡和鼓,使得影片的节奏慢慢加快,带给人些许的紧张和压迫。当母亲亲手切下小豆子多余的一根手指后,才得以跟班主签下卖身契进入戏班学戏时,背景音乐却一直持续,直至把那份压迫推向了高潮。在戏院学戏的时间段里,小豆子因不堪忍受班主的打骂而决意离开戏园,此时影片以箫声独奏作为配乐,塑造出悠扬、凄凉的氛围,与小豆子一方面想要逃离戏园,另一方面却对师兄的情谊难以割舍的场景相互呼应,表现出他内心的挣扎与纠结。其实,小豆子从不肯唱出那“我本是女娇娥”一直到可以顺畅地读出并记在心里,是潜意识里完成性别转变的重要时刻[11],影片进展过程中,还加入了敲打的板鼓,正是以此为背景,主人公的疯魔人生随之拉开序幕,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关键性转折。影片大量使用民族器乐,不单单带动电影剧情往前发展,开展整体的叙事,对于人们内心进行了深入刻画,调动观众们的心情,还大大增加了民族特色。
3.戏曲元素塑造人物形象
《霸王别姬》中的人物之所以鲜活生动,关键在于戏剧对他们的刻画。影片中程蝶衣对段小楼的感情始终如一,至死不渝,与他们在戏中所扮演的虞姬和霸王的感情是一样的,一一呼应。正是这样的设定,不但使人物更加丰满、有张力,更增强了观众们的代入感。
程蝶衣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打小就在师傅的严苛和责打中慢慢成长,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一个本来该享受童年的孩子在严格的科班教条下尝试一次次的逃离,直到最终性别意识的转变,俨然把自己代入所演的角色,找不到那个真正的自己,终生痴迷于戏,痴迷于自己的师兄,终其一生护卫自己所爱的人和事业。最终和虞姬一样,自刎离去,这样的一生,是为爱而活的纯粹的一生。
主人公之一的段小楼,演绎的是一个外表看似刚强内心却极度软弱的霸王,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角色,先是协助小豆子逃出戏园,极度地仇恨日本人,让人觉得像是一个真霸王,也是一个大英雄,但到了最后,还是辜负了蝶衣和菊仙,甚至选择了背叛;他的懦弱,把三个人的梦纷纷击碎。而作为主人公的蝶衣,践行了他的诺言,始终如一地爱着“霸王”,并用尽一生与“霸王”一起唱戏;反观“霸王”所做的事,逼得两个深爱他的人纷纷选择了自杀。一个是外表看似软弱可欺而内心却无比刚强的虞姬,一个外表看似刚强内心却极度软弱的霸王,两个人的内外形成鲜明对比。结果,演虞姬的人成了真虞姬,但演霸王的终究是个假霸王。[12]
(二)从《霸王别姬》看京剧未来的发展之路
1.让传统京剧“走出去”
《霸王别姬》上映后,在国际影坛上曾摘得第46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还获得了最佳外语片奖等国际大奖。同时,还进入了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名单。在整个国际影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可以看出,真正的艺术是跨越国界的,国外很多看过《霸王别姬》的影迷,都对中国的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要想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播,必须要尝试“走出去”。要想使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就不能采取闭关锁国的方式,而应该不断拓展市场发展的路径,把文化的活力激发出来,以开放的姿态来迎接来自西方的文明,勇于创新,以京剧作为切入点来讲述西方人比较熟悉的故事,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既要不断拓展国内市场,又要观望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市场,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彰显在更多人面前。
2.现代技术与传统京剧的融合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兴趣爱好也开始有所改变,清朝末年,是一个物质文明极度缺乏的时期,京剧的主要作用是供人娱乐消遣。只是放在当下社会来看,对于娱乐休闲,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人们可能会在玩抖音上花一到两个小时,却难以花两个小时安安静静地看完一部戏。
这就需要通过先进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京剧包装起来,并传播出去。《霸王别姬》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点,深入挖掘戏曲艺术本身的价值,找到传统艺术的新载体,焕发出京剧艺术特有的新活力。有越来越多有关京剧的影视搬上荧屏,也有越来越多京剧类的综艺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一定的特效和转换的模式,使得京剧在自身精髓的基础上更加绚丽多彩,也更有趣味性和可看性。
单就艺术而言,不论是电影艺术,还是戏曲艺术,都称得上是艺术界的璀璨明珠,它们之间的融合可以很好地在艺术层面取长补短,同时也彰显出各自独特的底蕴和魅力。作为国内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霸王别姬》,这样一部把戏曲作为主题的电影,不但在国内观众中引发人们对于人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此电影使得京剧艺术在国际上得以广泛传播,也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次完美的文化输出。针对京剧艺术的保护、推广和传承,把戏剧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使命。在电影产业日益现代化和娱乐化的当下,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应当同步跟进时代,把戏剧的精髓部分作为内容,而针对戏剧的形式,则可以选择与当下年轻人所喜欢的方式融合在一起,通过音乐、影视、综艺的形式来拓展传播的路径和渠道。电影《霸王别姬》最深入人心的地方是精妙的剧情设计,同时也为京剧开启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做了一个优秀的范例,激励新时期的电影工作者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优秀的戏曲类电影,为着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的具备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品进行思考和产生灵感的泉源。[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