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的价值

一、中国戏曲文化的价值

优秀的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影响,能够一直受到尊重、学习和传播的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运用。同时,还要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社会凝聚力。

戏曲是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丰富的文化需求。重视发展戏曲,是尊重和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是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戏曲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

(一)戏曲文化的思考

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它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艺术创作虽然处理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规律,但社会的真谛并没有改变,它比现实生活更清晰。戏曲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也以反映生活为己任。[1]

1.戏曲的载体

戏曲的题材范围虽然十分广泛,但是其基础仍然是人们的现实生活。题材的要求也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戏曲自身的特性,它对于历史持有一份特殊的情愫,所以人们常说,一个国家的戏曲历史便是这个国家的历史。细数戏曲的剧目,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戏曲对于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生活与事件都有涉及。当观众在观看戏曲时,实则也是在了解历史。为了解决戏曲的生存危机,戏曲工作者将工作的重心转变为“书写当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间,戏曲开始尝试将一众历史大事件以及在当时受到了封禁的传统剧目搬上舞台。当时的戏曲一方面对于传统进行大胆的突破,另一方面戏曲通过与传统和现代的对话、诗词与哲学的对话,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去“书写当下”。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戏曲的题材应在尊重传统剧目的同时去贴近生活,根据现实生活的需求,努力去创作能够体现时代气息的剧目。

2.戏曲的传承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的普及远远不够,广大群众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他们接受历史和社会知识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看戏。因此,有人以“看戏如读书”来评价戏曲的教育功能。中国戏曲因其受欢迎程度高、受众范围广,其教育功能优于其他艺术。另一方面,戏曲表演生动、动人、艺术水平高。历史上中国戏曲艺术有300多种,深受大众喜爱,堪称发达,居世界第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戏曲演员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展。戏班是中国戏曲史上一种主要的教育形式,是继承中国戏曲的优秀传承方式。中国的各种戏曲都有戏团,它是一个大规模培养戏曲人才的教育中心,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优秀的戏曲演员都出自戏班子。戏班的教学方法对以后的戏剧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学校的专业教育,对戏曲的继承与创新、培养高层次的戏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戏曲的表演

中国戏曲表演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舞台表演艺术,在戏曲的舞台表演之中不仅有戏曲本身的文学、人物、舞蹈和音乐,还有与戏曲有关的灯光、舞美以及道具等。戏曲的整体表演都需要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但舞台表演最重要的是要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戏剧的剧情要更加流畅、曲折、动人;戏曲人物的表演要真实,给观众树立起人物形象;戏曲的音乐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戏曲的舞美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衬托出舞蹈的时代特色。

(二)戏曲文化的艺术性

中国文化的一大智慧在于“简”,即少则胜多,以简控繁,以易解难。这是超越物质存在限制的智慧和自由的创造。然而,今天的人们受物质欲望和现实主义的束缚,难以摆脱现实,难以理解独自回归天地的清晰明了的生活境界,难以体会到消除时空界限的情感共鸣。今天的人们被物质所奴役,他们追求最高精神价值的激情被各种“生存”的“必须”所淹没。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本质是要人们摆脱物质的枷锁,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富足。《挑滑车》中的高庞虽然最后倒在了滑车之下,但是他在临终前挥舞大枪的洒脱和自由正是燃烧生命热情的真实写照。在现代,很多人受到了西方话剧中的纯理性的影响,对中国戏曲的感性、形式、审美情趣等进行了批判。但是西方的戏剧形式和内容便是中国戏曲所要追求的吗?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在《生命情调与美感》一文中,将西方古典艺术、西方现代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的景象特征,分别概括为“逼真”“似真而幻”“似幻而真”,尤其值得我们深思。戏曲是将虚实相生的艺术形式用于表现生活进而超越生活,既揭露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又进行了主观感悟的表达。

孤独感是人类都具有的一种情感,这种真实存在的深沉情感是需要关注的,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归宿也是源于此。无论是浅唱还是高歌,无论是豪迈刚毅的武侠形象,还是开玩笑的噱头,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节奏和曲线。无论是《宋世杰》中的“四进士”还是《野猪林》中的“大雪飘飘”,都能够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戏曲表演不仅实现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情感表达形式,而且实现了“物我皆忘”的艺术超越。比如,在王金璐的《长坂坡》 《挑滑车》中,赵云、高宠、王金璐,谁是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它既真实又不真实,如此深刻而模糊。超越时空的限制,人的共同情感在戏曲的艺术形式中清晰地存在,这也是中国戏曲几千年来始终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曾经风靡全国各大卫视的电视剧《大宅门》的主角白景琦,经常高声唱颂《挑滑车》中的一句台词——“看那厢黑洞洞,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以此来显示他在某个关键时刻的勇气和决心。只有这样,白景琦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戏曲以最精辟的形式表达了凝练的情感,它不仅塑造了剧中的人物,而且满足了无数观众的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迭,人们已经从剧院、舞台转向到电视、手机、电脑的屏幕前。但也正是这些屏幕,束缚了人们的感官与神经,使得他们认为时至今日,戏曲已经不再是那么必要。但这是因为人们的神经被外界不断更新的新鲜事物刺激产生了紧张感,从而削弱了人们本身所具备的对于美的敏感度。《诗经》毛诗序中指出:“…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艺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自然界给予人们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而戏曲的唱念做打是一种人类为了进行情感宣泄所创造出来的艺术表达形式。中国戏曲并不需要去模仿西方戏剧,而是要去借鉴姊妹艺术,如果人们将戏曲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形式,那么才是真正地压制自我的情感和约束自我。

(三)戏曲文化的传统

1.戏曲文化的艺术形式与传统同在

如今,编剧和导演往往走在中国戏曲创作的前沿。然而,无论文本有多好,戏曲的魅力都应该通过舞台或演员的表演来实现。然而,有些表演往往是僵化的、形式化的和机械化的。很多人从这一现象中得出结论,传统戏曲的套路已经过时,是时候抛弃它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人们之所以认为戏曲的表演僵硬,是因为专业人士并没有对中国戏曲的魅力有正确和完整的认识,使得他们所创作出的戏曲缺失了审美内涵。这个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戏曲演员的理解不深刻,并不是戏曲的艺术形式有问题。目前,人们过于注重戏曲的表面形式,而没有对戏曲的内涵进行深刻地挖掘和理解。活跃在舞台上的传统戏曲数量少得多,而且还在减少。由于剧团的戏曲不多,他们对戏曲艺术形式的控制能力自然有限。“简大于繁”的戏曲套路创造性运用的能力必然下降,更难传达出丰富层次的精致魅力。究其原因,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命力直接关系到传统经典戏剧在舞台上的数量和活跃程度。为了改变戏曲表演中“僵化”或“审美疲劳”的局面,一些比赛采用了青春版经典剧,符合脸谱审美时代的潮流。美丽时尚的妆容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不幸的是,这些症状还没有治愈。只有表演完美生动,才能发人深省。戏曲是一种艺术形式。虚实结合是实现的手段,写意精神就是精神。只有从流传下来的许多经典剧目中理解运用各种“词汇”的目的,才能摆脱所谓的“僵化”,回归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和灵活性。只有当我们阅读和背诵戏剧,我们才能理解传统,认真创作。

2.戏曲文化的根是传统

纵观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相同的,现代的汉语并不是对应着汉语的魅力,中国的古典诗文才是汉语魅力的体现。现代文学大师,大多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世界上的所有文明想要发展都不能脱离“学”的范畴,所谓“学”指的就是学习传统,学习历史所沉淀与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对于这些我们不仅要进行学习,而且要深刻、广泛地研究。而人们常说的 “与时俱进”和“创新”其本质是“用”的问题,就像《文心雕龙》中所描述的,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我们现在学得太少了。一旦我们掌握了一、二、三,我们就认为画出另一条线就是四条,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成为语言的大师,这确实很可怕,但在现代戏曲的发展中,也不乏这种现象。需要学习的不仅是演员,还有导演、编剧、舞蹈演员、作曲家和观众,尤其是那些从事戏曲理论和批评的人。只有经历了足够多的经典作品,我们才能理解什么是戏曲,才能谈批评。中国传统戏曲的评论家们往往对它知之甚少。

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会导致文化潮流的变化,但文化的承载者可以选择方向。文化精英也许不能决定文化的走向,但他们可以定位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高度。文化精英肩负着引领公众的责任,他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用高质量的审美体验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激励大众。在中国戏曲的悠久历史中,戏曲始终以崭新的面貌面对新时期的观众。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及艺术精神是始终存在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的。虽然当前的社会已经逐渐全球化,但越是如此,我们就越要坚持民族的个性与精神,民族人才越是喷涌,就越要将民族人才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戏曲不应该去过分迎合市场的喜好,而是需要像“竹石”一般“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