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在欧洲的传播

二、戏曲在欧洲的传播

(一)戏曲在英国的传播

1979年4月,中国上海京剧团赴欧洲演出,行程中包括英国,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戏曲第一次踏上英国的土地。

2005年5月,老生于魁智、梅派青衣李胜素和袁派花脸杨赤等一行56人组成中国京剧院二团的演出团,先后在曼彻斯特、伦敦、爱丁堡和萨斯伯瑞4座城市演出13场。该团此行的剧目包括《野猪林》《白蛇传》《三岔口》《打金砖》《大闹天宫》和《新安驿》六出戏此次巡演是中英建交以来中国国家级京剧团首次踏上英伦三岛,首次带给英国观众原汁原味的全本中国大戏。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和中国文化部经过4年的努力促成了这次演出。这是中国艺术团在国外的第一次纯商业演出。伦敦赛德勒温泉剧场的票价为10—47英镑,演出当日,剧场内近1600个座位几乎座无虚席。

一位伦敦观众在看完《白蛇传》后赞叹不已:“简直太令人惊异了。演员的发音部位如此与众不同。女主角的高音调很圆润,非常好听。演员的服装、表演、化装、脸谱都很美,表情很生动。”剧场艺术指导对京剧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钦佩不已:“这是我们戏曲演员无法做到的。”

中国京剧院此次英国之行受到了英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独立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戏曲杂志》和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事先都进行了重点报道和介绍。

2003年,英国当地时间11月2日,南京艺术团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巴思斯台普拉开了首场演出的帷幕。南京京剧团演出了《闹龙宫》《拾玉镯》《挡马》《三岔口》《天女散花》和《火凤凰》六出折子戏,让金发碧眼的英国观众大开眼界。中国戏曲再次以通行世界的艺术语言成功跨越纯粹语言的障碍,获得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国观众的高度评价,演出过程中,观众的掌声、笑声、惊叹声不绝于耳。

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地方戏曲剧种也跨越国境,来到了英国。2007年7月,西藏色达格萨尔王藏剧团携藏剧《格萨尔王》在英国举行了首次巡演。

(二)戏曲在法国的传播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一直处在持续不断发展的良好状态,中法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中国戏曲。为更全面地传播中国戏曲,中国积极与法国合作,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与法国巴黎联合举办的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为戏曲在欧洲的传播开创了新的一面。从2003年开始,每隔一年,法国巴黎都会迎来中国的戏曲表演团体,为法国人民上演精彩的戏曲节目。

2005年的第二届中国戏曲节改变了第一届的演出模式,采用了传统剧目、一桌二椅的纯正中国戏曲表演方式。江苏省京剧院、河北省石家庄评剧团、石家庄河北梆子剧团、吉林省吉剧团、广州市粤剧团、汕头艺术学校潮剧团六家剧团为观众上演了《霸王别姬》《天女散花》《三岔口》《六月飞雪》《白龙关》《活捉三郎》《柴房会》《断桥会》《陈三两》《夜审姚达》《樊梨花》《乾坤带》等剧目,皆是中国舞台上经久不衰的名作。

2005年11月9日晚,第二届巴黎中国戏曲节拉开帷幕。巴黎第七区阿迪亚尔剧场座无虚席,数百名巴黎戏迷对江苏省京剧团献上的《天女散花》《三岔口》《霸王别姬》报以热烈的掌声。法兰西院士、著名华裔作家程抱一等法国文化界名流出席了演出开幕仪式。11月10日,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携妻女出席观看了广州市粤剧团表演的《六月飞雪》《白龙关》《活捉三郎》,他称自己被“艺术家们细腻优雅的舞台动作”所吸引。中国驻法使馆临时代办曾宪柒等使馆官员也出席观看了演出。11月15日,第二届中国戏曲节在巴黎第七区阿迪亚尔剧场举行了闭幕式。虽然演出只持续了一周时间,但法国观众的热情仍丝毫不减。在颁奖典礼后的演出中,法国的戏迷和在场观众连声叫好,掌声不断。更有许多女士、先生拿出摄像机拍下表演的每个细节。这说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足以感染外国观众。

2007年,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和法国文化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在巴黎举行。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为法国观众带来了京剧、越剧、评剧、昆曲、晋剧、漫瀚剧六场风格各异的表演。中国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梅花奖艺术团团长董伟表示,中法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戏剧艺术却使大家紧紧相连。真正的艺术作品可以超越时空界限,为全人类所共享;文化上的交流,可以增进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评委会主席、法国文化部戏剧总监让·皮埃尔·乌尔茨表示,第三届戏曲节所演出的剧目精彩绝伦,曲种多样,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2008年2月11日,由上海京剧院创作的新编京剧《王子复仇记》在法国巴黎市中心的麦克道尔剧场上演,现场一千五百多名来自法国政界、文化界、艺术界的观众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这出新编剧目的喜爱。法国文化部艺术演出部主任让·皮埃尔认为:“改编很成功,表现出中国京剧艺术的‘独特美’”。(《京剧哈姆雷特惊艳巴黎获得法国政界文化界好评》,网易新闻)

(三)戏曲在欧洲其他国家的传播

1979年4月,李玉茹、孙正阳、李炳淑、张学津、李长春、夏慧华、齐淑芳、孙花满等知名演员随中国上海京剧团赴联邦德国、卢森堡、比利时、英国、荷兰等国演出。演出剧目为《杨门女将》 《火凤凰》 《秋江》《雁荡山》《三岔口》等。1987年和1992年,上海京剧院两次赴联邦德国(德国)、瑞士、奥地利进行商业演出。1988年4月,马兰、黄新德随安徽艺术团赴德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演出,同时还赴瑞士演出了《百花赠剑》。1994年,杨俊参加湖北艺术家代表团赴德国演出了黄梅戏。

2006年,上海越剧院赴德国演出,剧目有折子戏《闯宫》 《阳告》《送凤冠》《葬花》《十八相送》等。

受比利时列日省瓦隆皇家剧院的邀请,2007年1月12日晚,由苏州昆剧院排演的大型经典昆剧《长生殿》与当地观众见面,使数百名欧洲观众为之倾倒。

列日省省长福雷看完演出后到后台向演员致谢说:“你们的表演精妙绝伦,服装道具令人眼花缭乱。欧洲人又一次领略到了东方文化的神奇与精彩,这无疑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比利时主要的法文报纸《自由比利时报》开辟专版介绍了《长生殿》的演出情况,标题就叫《昆曲,中国“戏曲之母”》。文章称,中国昆曲精美绝伦的舞台背景与服装造就了“绝佳的视觉效果”。

2007年6月,昆曲《1699·桃花扇》在苏黎世及瑞士其他城市进行了5场演出。项目总监被《1699·桃花扇》三次“吓倒”。他曾对记者表示,尽管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建设,但这部戏一经上演其演出效果依旧令他感到惊叹。他认为中国经过长期不断发展和沉淀的文化内涵,其厚重感和神秘感的特性无一不使欧洲人为之向往,通过昆曲《1699·桃花扇》的演出,它向我们展现了中国的另一面,是浸润在音乐和舞蹈中的,独属于中国的细腻、高雅、柔美的气质,这些都让他十分感兴趣。他认为中国戏曲是中国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在这部作品中体现的自由和对空间的流畅安排,与西方现代戏剧中的很多思想理念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这次演出中所采用的形式是重新启用了几百年前在戏曲界就普遍使用的传统样式。他还表示在这次演出中,通过英文翻译的表现形式,他了解了这个既有爱情,又有一定历史背景和意义的故事,他对中国古人的恋爱方式有了一定了解,他认为中国古人是比法国人更浪漫的。

卡德利普先生谈道:《1699·桃花扇》是一部具有国际水准的作品。这部作品在舞美设计、灯光、海报招贴画、光盘等方面都是为海外表演精心设计的,甚至还做出了英文翻译等许多细节上的改变,这使这部作品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风格,还具有现代化的特点。这是这部作品能够在海外演出成功的重要原因。

进入21世纪,中国戏曲在欧洲的传播更为繁荣。中国戏曲不断与欧洲文化和社会大众相交融,戏曲的对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中国戏曲人也正在继续探索如何挖掘潜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