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

二、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

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丰富的艺术魅力。中国戏曲以虚拟的时空、严苛的程式以及写意的手法在世界艺术舞台独树一帜,同印度梵剧、古希腊戏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而且京剧、粤剧、昆曲等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体现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通过互联网真正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这也促进了世界各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交流与融合,多元文化的传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今,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弘扬本国家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的建设。因此,我们也要以开放的态度投入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去,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艺术动人的魅力。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指出,未来十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大需求之一。

向世界推广中国戏曲艺术、扩大其世界影响力,不仅是传统戏曲在当代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更是实现我国文化强国战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手段。本章通过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理论,即传播主体(Who)、传播对象(Say What)、传播渠道(Which Channel)、传播客体(To Whom)和传播效果(What Effect),主要从传播主体策略、传播对象策略两方面探讨中国戏曲艺术传播的策略和导向问题,以促进其传播效果,扩大中国戏曲的世界影响力。

(一)传播主体策略

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以中国政府相关机构及组织为主导,并积极吸收与戏曲相关的个人、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广泛参与。目前,从传播主体视角审视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策略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戏曲的对外传播中重视以“人”为主体的传播地位,通过塑造戏曲明星来吸引外国观众的兴趣,扩大戏曲在海外的影响力;二是强化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积极拓展海外传播途径,扩大传播主体的力量和影响面。

第一,准确定位主体身份。主体身份的选择与定位,事关戏曲传播效果与范围的好坏,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充分的研究与探讨。虽然近年来中国戏曲持“走出去”的发展策略,在海外的演出次数逐年升高,但“走出去”并未发展成“走进去”,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传播主体身份定位模糊,外国观众对中国戏曲的定位始终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京剧表演”的模糊范围,未能形成具体的形象概念,也缺乏有影响力的主体代表,整个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注重强调宣传一种官方的、组织的传播主体概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文化传播中“人”的主体地位所发挥的作用比官方或组织提出的概念化的宣传口号大得多,因此,我们有必要塑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个人”象征。比如以世界上成功的文化输出的代表——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为例,当我们谈起二者,首先想到的是一连串的著名好莱坞电影明星和日本动漫角色,比如莱昂纳多、哆啦A梦等,他们都是通过具体的明星宣传才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热爱。在娱乐化、快餐化的消费时代,“追星族”与“粉丝” 群体同传统戏曲中“戏迷”的需求是一致的,将优秀的戏曲演员塑造为“偶像明星”,打造以演员为中心的传播主体身份有利于提升戏曲在海外的传播效率,也更利于外国观众的接受与欣赏。在中国戏曲对外传播中,有三个典型成功案例,即梅兰芳访美演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欧美演出以及张火丁访美文化系列活动,这是大多数戏曲研究者的共识。梅兰芳在20世纪30年代的访美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归功于齐如山在演出前后的大力宣传和对梅兰芳个人艺术魅力形象的充分塑造,利用梅兰芳的艺术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2015年张火丁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演出堪称戏曲“人格化”传播的又一成功典范。同样是在演出宣传中,各大媒体都以张火丁为主体进行了大幅报道,提升了张火丁的国际知名度。由此可以看出,戏曲的海外传播效果与个人“人格化”有着重要的联系,发掘演员个人的艺术魅力,塑造有世界影响力的戏曲明星可以对戏曲传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拓展对外传播主体。戏曲传播主体主要有中国政府相关文化机构、各地戏曲团、戏曲演员、剧作家、导演、美术设计等戏曲相关工作人员。要想进一步扩大戏曲的海外影响力,离不开这些社会戏曲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此外,国外有大批的华人华侨,虽然身在异乡,但他们对中华文化依然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因此,他们也是传播中国戏曲最有效的群体。根据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已有五千余万人,他们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既是海内外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对于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主要到达东南亚地区等,这些华人华侨同时也将粤剧、闽剧、潮剧等地方戏曲引入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为推广我国戏曲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还可以借助对外汉语传播主体的力量来传播戏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生活,根据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每年留学生来华人数可达50万人次。如此大规模的留学生将是接受并传播中国戏曲艺术的潜在群体,他们回国后很有可能会将中国戏曲传播给本国民众,成为最有力的传播源。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进行戏曲的传播。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在世界上134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机构与中西方文化间沟通的桥梁,孔子学院能有效地利用地理优势,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课堂教学、戏曲讲座、培训班、戏曲体验活动等吸引外国观众参与,普及中国戏曲知识。目前,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主要面临的困难在于戏曲剧本的翻译上面,由于很多优秀剧目缺乏翻译,导致语言不通而给传播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因此,相关院校要注重翻译人才的培训,将之纳入教学课程大纲中来,培养出精通戏曲和中西方文化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同时,要积极吸纳具有优秀汉语基础的海外华人华侨加入戏曲剧本的翻译工作,促进戏曲传播。

(二)传播对象策略

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传播对象即是戏曲。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极具中国特色。自近代王国维开始,“戏曲”一词成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通称。在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中,不是所有剧种都有机会走出国门,只有那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融入了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理念,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的经典戏曲作品才能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向海外传播。

1.体现中国传统特色

中国目前有三百多种地方剧种。其中京剧、秦腔、粤剧、昆曲、黄梅戏等数十种剧种是进行戏曲海外传播的主要选择,因为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厚的地域色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特别是京剧和昆曲更堪称国粹,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人文主义和文化积淀。因此我国长期以来的戏曲对外推广主要以京剧、昆曲为主。此外,由于海外移民的影响,粤剧、潮剧、闽剧等在东南亚地区也颇受欢迎。戏曲从创作题材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种类型,其中传统戏是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主角,主要是因为传统戏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而外国人也乐于了解中国文化,因此传统戏就成为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最本质的精神内涵的代表。传统戏的传播可以有效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观,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以京剧为主的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中,又多为传统戏。梅兰芳先生出国演出的剧目就多是传统戏,例如《霸王别姬》《天女散花》《游园惊梦》《金山寺》《贵妃醉酒》《洛神》等。再如,国家京剧院及各院团自1955年至今出国演出的京剧也以传统剧目主打,主要有《闹地府》《闹天宫》《小放牛》《拾玉镯》《嫦娥奔月》《杨门女将》《白蛇传》等。其中《三岔口》《拾玉镯》《闹天宫》等戏出访率较高,甚至直接被称为“出国戏”。而最近几年在海外广受欢迎的《白蛇传》《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新编传统戏,无论在演出风格和表演形式上,都与传统戏有着紧密的联系。

2.融入时代创新精神

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同时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国传统戏的海外传播,其类型和表现形式都比较单一,不利于吸引外国观众。因此,即使是传统戏也要不断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赏需求的变化而增添新的内容与形式,融入时代精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结合起来,扩大传统戏的传播影响力。首先,鼓励剧作家们大胆创作,对传统戏进行改编创造,使之具有浓厚的当代气息。青春版《牡丹亭》的海内外巡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与剧作家白先勇在创作中确立的原则有很大关系,他说:“我的原则是要做到正宗、正统、正派,让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化剧场互相接轨,让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接。尊重传统而不因袭传统,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白先勇的创作观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要在保留原剧本的精髓,不修改任何情节、不删减剧本的基础上加入时代特色,更加适合现代人的观赏品位和生活需求。第二是在保留全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加入具有当代精神的音乐伴奏,更好地渲染气氛。第三是大胆改革传统戏曲表演服装与舞台设计,融入现代审美体验。其次,跨文化吸收国外文化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在增强戏曲表现力的同时,更利于国际受众的艺术接受。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戏曲学院创编的京剧《夜莺》为例,该剧取材于安徒生童话,用京剧的艺术形式赋予了不同的艺术内涵,这种中西结合式的戏曲创新对于不熟悉京剧的外国观众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京剧体验,通过他们熟悉的故事更快地将观众带入到戏曲的氛围中,有利于促进京剧的传播。此外,戏曲还可以与西方话剧、歌舞剧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创造出不同的且具备中西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不断扩展戏曲的传播空间。例如,2011年美籍华裔音乐家周龙创作的《白蛇传》就将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现代戏曲结合起来,融入了京剧的唱腔,并通过英语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传统戏曲还可以利用现代的流行音乐、影视技术、美术、书法等其他艺术形式不断丰富自己,扩大自身的传播范围。其他艺术形式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也必将扩大戏曲的影响力,带动戏曲艺术的跨文化接受。比如欧洲奢侈品牌万宝龙就推出过一款以京剧元素为主题的墨水笔,被全球收藏家争先收藏。

【注释】

[1]拉里·A.萨墨瓦,理查德·E.波特,埃德温·R.麦克丹尼尔著;阂惠泉,贺文发,徐培喜译.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美]爱德华·W.萨义德;谢少波等译.萨义德自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7]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焦福民.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2006.

[9][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0][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