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翻译的现存问题

三、戏曲翻译的现存问题

(一)戏曲文本翻译现状

戏曲文本的译介内容和传播策略的选择都取决于中国戏曲之于国际的接受状态以及影响力。一方面来看,当前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处于弱势,而西方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文化亟待输出。国家也加大力度地进行了政策上面的调整,在译介中国文化经典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开设了一系列关于译介的文化工程项目。但经过一系列的举措实施之后,成效并不理想,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仍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另一方面来看,国内对于中国戏曲文本的向外传播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文化传播的相对滞后。现阶段的研究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学者对于戏曲文本的译介只停留在语言表层的诠释,而并未能够准确表达戏曲文本本身所带有的民族性意蕴,很少关注到戏曲文本向外译介的文化层面。

戏曲文本译介的关键主要在于本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处理以及译介内容与译入语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学意蕴上的碰撞融合。

(二)戏曲翻译研究分类概述

戏曲文本翻译的研究大体来讲主要分为两类:传统戏曲剧目的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

传统戏曲剧目的翻译理论研究是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以典籍理论的角度入手对戏曲文本的翻译原则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讨论。例如,在曹广涛的译介著作中,内容以翻译的原则与方式以及哲学为主,并代入译者的角色对翻译原则中的规范性进行探讨;翻译实践是指国内译者所编译并出版的一系列中英文对照的经典剧作,其中包括《苏剧精华》《桃花扇》等。

然而,由于戏曲译介文化的广泛传播,国外的许多学者也开始涉猎译介领域,并以翻译原则与翻译程序入手对戏曲译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分析。

(三)戏曲文本翻译面临的困境

国家的文化地位受制于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客观因素,当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强盛起来时,那么该国家的民族文化也会广受国际的欢迎,而流传至其他国家。而当一个国家各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时,国家文化会遭受到其他国家的质疑甚至鄙弃,则难以立足于国际文化之林。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强盛决定着国家文化是否能够在海外广泛传播。全球的文学格局与等级秩序同样也附着于此体系。也就是说,“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处于国际主导地位国家的文化、文学的向外传播,而在体系的底部或边缘的国家文学则处于一种失去重心的状态,面临着文化传播的重重阻力。

歌德在其著作中提出将翻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译入语为基准进行归化翻译,以此来传播不同文化;第二阶段是依据译入语的语言结构来进行“模仿”翻译,这样的翻译方式更能够准确传达思想文化层面的内容,在语言归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第三阶段是追求译作与原作的一致,对原文进行异化翻译,这一阶段被歌德认为是翻译的最终阶段。

面临目前的译介状态,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中并不属于主流文化,甚至属于边缘。所以中国戏曲的对外译介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当前的情况,为了满足国外大众对于“同”的渴求,应采取淡化民族风味及特征的归化策略。

所以译者在戏曲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要采用归化译法。目前我们采用的翻译归化原则在其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异化的成分。比如,在戏曲文本翻译中加入新的元素,与原戏曲文本中的思想内容逐渐融和,循序渐进。相反,戏曲文本的译介如从开始就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异域文化和陌生的艺术形态会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一时之间无法接受。韦努蒂曾指出,西方读者习惯于阅读归化翻译的译介著作,强调国外读物译介的同质化,反对和抵制异质文化翻译。但是,如果过度要求译文与原剧作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一些国外读者,并对中国戏曲的向外传播产生反作用力。因此,戏曲文本的对外译介需要译者充分了解译入语国家读者的审美情趣以及期待心理,在译作的呈现中结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为译入语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

通过国内外译者的共同努力,中国戏曲文本的对外译介会逐步发展至歌德所界定的翻译最终阶段,达到有效的戏曲文本跨文化传播。在中国戏曲译介的逐步发展中,国外读者因而对中国戏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完全再现原作品的意蕴也成为对外译介的必然趋势。此时,译者无须一直受限于归化翻译法,便渐渐发展至歌德所提出的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第二译介阶段,最终渐入戏曲文本完全异化的第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