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嵌入百姓需求,挖掘“声”之突破点
地方广播想要形成自身的影响力,在资讯汹涌的泛媒时代占据一席之地,其突破点还是植根本土,体现地方特色。要向下扎根,向下一点,再向下一点,紧紧贴着沾着新鲜露珠、带着青草味的地气儿,精准对焦基层百姓的需求和呼声,这样才能有效带动本土受众群,达到自带流量的效果。
2020年3月,绍兴广播推出的“‘疫’路花开”新闻行动,就是这样一次“接地气”的实践。3月初,持续关注三农一线的广播对农节目记者在采访受疫情影响的农业报道时,走进了嵊州一位花农的种植基地。当时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景象是,30余亩的鲜切花培育种植基地里,原本娇艳盛放的8000枝郁金香、近万株非洲菊全部枯萎败坏,被扔在地里,还有部分采摘入库的滞销鲜花,也以每天10%的速度损耗。面对忧心如焚的负责人,记者迅速做了详实采访,并赶赴绍兴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全市30多家上规模的鲜切花和盆花基地的鲜花滞销情况,第一时间制作播出报道,报道末尾,还附上了记者的联系方式,呼吁全社会携手帮助花农共渡难关。报道音频以及记者拍摄的照片同步在微信上进行了推送,栏目组由此正式推出“‘疫’路花开”新闻行动。
新闻行动以接地气的现场视角、暖人心的助农呼吁,马上得到了热心市民的纷纷响应,记者的手机成了“网红”热线。一位叫孙杰的爱心市民当晚就与花农联系上,一口气敲定了1万元的百合花和非洲菊,送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绍兴市医务人员;一家外贸公司负责人通过记者订购了800元的鲜花,作为礼物送给复工到岗的员工,在收到鲜花的同时她又追加了500元的订单;一家配镜中心订单1200元,一家生态园订单500元……
这场以“声”为媒的爱心接力,同时借力融媒优势,扩大传播流,提升影响面。为了帮花农拓展销售渠道,绍兴广播联合爱心企业试水微信直播,广播年轻主持人联合网红主播一起上阵,以一元一朵的价格帮助花农“吆喝”滞销的太阳花,一个半小时的直播,流量爆棚,近万名网友“现场”围观,卖出了6000多元鲜花。
不到一周时间,嵊州花农当季滞销鲜花全部售罄,花农也将“媒体担当 抗疫助农”的锦旗送到了栏目组。栏目组决定,从“花”着手,持续跟进连续报道,助力绍兴更多花农渡过疫情关。记者又深入花木之乡柯桥区漓渚镇,探访绍兴最大的花卉苗木零售批发市场,了解花卉经营户们的需求和呼声;蹲点绍兴最大的花卉出口企业“海丰花卉”,了解企业内销及出口方面的难点、堵点。这些报道既反映了花农们的真实境况,也客观展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声援、政府部门不遗余力的救助和支持。节目组还联系了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相关专业的教授进行专访,围绕面对不可抗力下的疫情困局,绍兴花农如何止损为赢、转危为机这一主题,指点迷津,提出可操作、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这次“‘疫’路花开”新闻行动,在近一个月时间里,帮助绍兴花农销售了10多万元当季鲜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花农的滞销窘境。整个新闻行动也以“贴地”的报道视角、“融媒”的助农手段,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绍兴广播与广大受众携手共渡疫情的一次成功实践。
除了新闻行动,绍兴广播还从3月份开始,开展了全社会抗“疫”作品征集活动。目的就是让更多普通百姓参与到媒体的抗疫宣传中来,让广播的抗疫节目增加更多“接地气”的声音表达。活动得到了极为热烈的响应。有嘉兴海宁的市民向栏目组发来他创作的歌曲《春颂》:“春天来了,到处是生机一片。春天,把你的翅膀给我吧!我要自由地飞遍整个宇间……”他用这样抒情的语言期待春暖花开;有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学生写了情感丰沛的散文《风雨中,请侧耳倾听》,讲述自己的父亲在抗疫一线劳身焦思、默默奉献的故事;也有母女分别创作了抗疫诗歌,一起歌颂白衣天使……这些作品经过后期制作,第一时间在广播中播出,传递了普通人内心深处的期盼和感动,洋溢着浓浓的本土气息。这次征集活动,使广播更好地走入百姓中间,体现出了声音媒体的亲和力和交互性,真正搭建了一座媒体与百姓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这两次于疫情之中开展的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主流媒体,就应该像一棵大树一样,扎根在基层的沃土,深深嵌入百姓的需求和呼声,根扎得越深,受众的市场就会越发“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