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提升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宣传报道效果的几点感悟
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宣传报道,这对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极大地调动媒体力量,整合媒体平台资源,构建协同分工机制,及时发布突发事件的权威信息,全面报道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进程,切实掌握舆论场的主导权,为党委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营造积极良性的氛围。
第一,强化统筹,构建协同机制。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人民群众最渴求的就是在第一时间了解突发事件真相,知晓党委政府的决策和处置过程,平息恐慌恐惧情绪。彼时,势必会出现信息爆炸式扩散,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往往会出现“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天下”的现象。官方主流媒体必须扛起责任,既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传达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又要秉持新闻原则,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新闻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民众;还要传播科学知识,消除民众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增强辨识谣言、抵制谣言的能力。一是要建立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宣传报道预案,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可在第一时间启动预案,应急宣传报道便可有条不紊地展开;二是应急处置指挥部应在第一时间明确官媒为“法定发布机构”,建立应急发布宣传专班,高效发布权威消息,避免产生多头发布、渠道混乱的现象;三是加强宣传力量的统筹,充分调用现有新闻工作者的人力资源和平台资源,做到既系统作战,又各司其职,避免做无用功,耗费掉有限的新闻力量和宣传资源。
第二,强化策划,深挖宣传资源。在每一件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必然会形成N个“新闻眼”,新闻素材是相当丰富的。建成后的融媒体中心应充分发挥“统”的作用,统一策划,统一部署,通过前期的采集和挖掘,集聚大量的新闻素材,在中央厨房机制的运转下,制作出不同风格、不同口味、适合不同群体的新闻“产品”,让广大受众各取所需。纸媒可发挥深度调查、分析解读、评论、专访等优势,侧重于深度挖掘典型案例和现场背后的故事;电视可发挥鲜活的现场感和同步直播等优势,侧重于报道第一线的人物或事件,展现形象生动的可视画面;广播则发挥受众广、速度快、交互性强等优势,侧重于现场连线和及时播报;而新媒体则发挥“短平快”优势,以多元化、多角度的形式,推送出吸人眼球的短视频、H5、Vlog、抖音等新媒体作品。传统媒体和移动媒体的矩阵式融合传播,可深度挖掘宣传资源,从而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强化包装,形成品牌效应。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新闻产品肯定是巨量的,如果没有意识地进行栏目“包装”,只是就事论事,打一枪换一窝,宣传效果肯定是要打折扣的。因此,应该注意品牌栏目的设计和打造。一是要取好一个栏目,紧扣主题,把相关的新闻归属到一起,形成集聚效应;二是做成一个系列,持续地报道推送,贯穿整个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处置等过程中,让受众产生心理期待;三是产生一个效应,某个新闻栏目或某个新媒体产品完成,便组织进行全员推送,形成短暂性的轰炸态势,从而产生强大的新闻辐射力和影响力。一旦某个栏目或某个产品做成了品牌栏目,那栏目的后续影响力和辐射力便会与日俱增了。
第四,强化培养,鼓励人才拔尖。人才是生产新闻精品的第一要素。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宣传中,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一是要加大培训培养力度,围绕增强“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固本强基,锤炼队伍,让一线的策采编播发人员尽快提升素质,适应新时代融媒体新闻工作的要求;二是招聘或引进综合性、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充实融媒体中心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三是出台人才倾向性政策,完善绩效考核体系,鼓励新闻拔尖人才成立专项工作室,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达到“待遇留人、编制留人、成就感留人”的效果。
第五,强化记录,固化突发事件。重大突发性事件往往事发突然,处置过程紧张忙碌,新闻素材稍纵即逝。如不及时记录留存,到日后需要时,文字资料好找,视听资料难寻,或将成为历史的遗憾。因此,应增强“记录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突发事件的过程乃至相关的第一现场的瞬间及时地记录下来。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组织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抓紧一切时间,用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下第一现场,既采集新闻宣传报道的素材,又要保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待突发事件平息或结束后,再安排专人进行整理,制作成影像资料档案进行归档,从而使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及相关的故事、案例等都“凝固”在档案中,留存为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