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自 序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

《易经》中有关于“文化育人”的最早阐释。以文化人,用人文化成天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固有的功能。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人在创造自己生存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受到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类创造文化,文化使人性更成熟、更完美。[1]

“以文化人”的实质是文化育人,育人是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主要通过两条基本途径:一是人的生命的自然繁衍;二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教育与文化存在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文化的本质是在实践过程中“人化”与“化人”的统一,是“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文化被人创造出来,同时又以文化的内容、方式影响和制约着身处其中的人。教育的过程就是用文化来影响人、培养人的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3]中国古代的太学和书院作为最早大学形态的雏形,是古代“文而化之”的文化场。它以传道授业为办学理念,重视人文精神教育,侧重精神往来和研究自由,以培养符合儒家道德的理想人格为目标。近代大学学习借鉴西方,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练和大学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和人格的影响,在人文精神、学术自由和思想启蒙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清华大学梅贻琦先生倡导的“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理念,流传至今,成为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典范。

“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重要使命,通过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时代的文化育人内容具有同时代的鲜明特征,“在当代中国,‘化人’之‘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保证‘文’的方向;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来滋养‘文’的生命;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命脉,来传承‘文’的基因;必须以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为借鉴,来丰富‘文’的涵养。”[4]高等教育要秉承中国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的思想,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化人,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化人,用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文化来化人。

“化”是育人的路径和方法,是由微而著、潜移默化的过程。《管子·七法》中指出:“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化”的过程是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格、健全心灵、启迪智慧的过程。“化”的过程本质上是无形的,且具有渗透性、持久性等特点,通过受教育者深入其中体验、认知、感悟,达到“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自我教化效果,达到启智润心、涵育德行的育人目的。

高校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路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养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文化育人于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凝练大学精神的校风校训、书写学校历史的老教授、见证大学发展的一园一景都渗透着文化育人的无形力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由本质。从环境文化的润物无声到精神文化的浸润熏陶,文化像阳光、像空气化于无形,让人自由呼吸,润泽成长。文化育人寓价值形态引导于无形,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滋养学生的心灵。

文化育人在浸润。文化育人的过程是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再到文化自觉的过程,是对身处其中的人长期濡染、浸润的过程。在这个反复渐进的过程中,文化由外化到内化、由认知到认同交互式渗透,最终形成人的集体无意识,引导人慢慢自觉地成为文化的践行者、维护者。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一种“刚柔相济”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带给学生信念和力量。

文化育人于多元。文化是民族的文脉、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育人方式的多元化。新时代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应着力文化内容供给侧改革,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构建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平台载体,提升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山东建筑大学作为一所工科学校,在做强学科的同时,坚持以文化润泽心灵、启迪智慧,在新校区文化景观设计中融入大学精神元素,建设博物馆文化景观带、诸子先贤文化景观带等,培育建设“海右”“筑基”等学术文化讲坛,拓展了育人资源,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培育建设于2017年,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的具体实践,2020年获批教育部思政精品培育项目。项目坚持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将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新媒体教育、心理教育等融入思政教育中,将主流价值借助生活化、历史化、场景化的故事表达,融人文,化思政,讲述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文化育人故事。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要使人尽善尽美,只需使他成为一个会爱、会感受的生命,也就是说,通过情感使理性达到完美”。本书是对这五年间“皂角树下”文化育人故事的零落记录。一直以来,“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想要做的,是渗透着主流价值的“好听的故事”,不是刻板的说理。在多年的育人实践中,我们尝试分享会、读书会、主题话剧、微电影、口述历史等呈现方式,每次内容或者形式上的小小突破都让我们感到育人工作离学生的心灵更近一步。我们希望在“皂角树下”搭建一间剧场,在这里,真理、价值、善良、责任、情怀、理想、信念等化身为不同的故事,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中收获成长。

2022年4月

【注释】

[1]项红专.文化育人:背景、意涵与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8.8.

[2]王冀生.大学文化哲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27.

[3]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4]骆郁廷,陈娜. 论“化人”之“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