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育人的实践原则
新媒体的网络时代,许多学校已经建立起了学校的“三微一端”网络平台,即学校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系统。网络文化系统的多元化开发,使文化育人效率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因此高校在建立多媒体育人阵地前期要把好方向,控好大局,建立适合高校内部发展与育人的原则机制,做到全方位、多层次、树核心、强安全。对学校网站课程与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对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信息融通、对学校社团内部的交流与协作、对新媒介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及时信息监督力度、对学校网站突发状况的管理,要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和监测。掌握校园文化主命脉,为学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夯实原则基石。
(一)校园文化核心原则
文化是校园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凝聚民心、展现校园面貌、提升校园文明程度的最主要体现。文化对学习者的人生观、价值理念等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而这些深远影响通常是其他学科所无可比拟的,因此在开展新媒体育人时,要以校园文化为核心。
(二)信息融合原则
负责文化育人工作的教师应具有对新闻资料的获取和编辑能力,以实现有效沟通,并充分发挥学生各群体的专长,进行分工合作,对新闻照片、影像、文件等资料进行集成,最终产生优秀的新闻文稿。
(三)职责分工原则
要充分调动学校的主体能力。可以针对目前学校媒体组织成员的不同特征,形成“教师+学生”的功能性队伍,如报道规划队伍、报道访写队伍、报道编排队伍、报道审查发布队伍、网络信息监管和突发事件管理队伍,真正取得分工清楚、各司其职的工作成效。
(四)工作协调原则
校园新媒体组织须涵盖所有老师、记者团、新媒体社团、摄影组织成员,社团成员也必须具备新闻访写、编排、图文视频摄录、新媒体科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真正实现开展每项文化育人教育工作的目的。
(五)共监共管原则
文化育人教育队伍中应有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的监督工作,并设立网上监督机制,实行教师队伍负责制。队伍主要由老师与学生构成,学生承担对互联网信息内容检测工作,老师则承担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和三审三校,由此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互联网用语实施有效监管,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能力,从而坚定大学生的社会理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