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艺术实践途径的具体实施
(一)实践准备
1.组建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
(1)二级心理工作站主体
①心理辅导员
每个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员,这些心理辅导员或为心理学专业,或曾接受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是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水平而组建的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工作团队成员,其职能是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安排,开展学院的心理辅导工作,并指导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
②各班辅导员和班主任
学院指派专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为学生的生活、专业学习保驾护航,是学院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在班级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念,克服学生的消极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取得心理成长的效果。
③心理中心
心理辅导员、各班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点,而作为学生组织的心理中心则成为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具体工作落脚点。学院指派心理辅导员选拔学院中适宜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学生干部,搭建具有功能性的组织构架,并指导心理中心的工作落实。
(2)二级心理工作站主要功能
一是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为来访学生解答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二是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定期对联系心理健康的学院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分层次、分类型地举办各类心理讲座,并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素质进行培养。
三是交流功能,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平台建设上。每周都有专业导师为学生解答专业问题,通过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专业基础,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
四是调研功能,主要体现在以年级为单位,承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为进一步调查打下基础。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心理健康网络中起着连接作用。它往往是心理危机早期的发现者和处理者,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目前,“90后”“00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越来越复杂。因此,有必要提高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挥心理工作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以保证学校的和谐氛围和安全稳定。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理论武装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思想活跃、接受能力特别强的大学生,因此,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关注社会热点、发展趋势,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理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
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持续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学院专门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了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同时,其他辅导员可以与心理辅导老师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能力。
(二)实践过程
1.个体辅导:多样化的心理访谈
根据学生成长档案,学院专职心理辅导员会与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一一交谈,从心理学的视角助人自助,初步评估学生当前情况,给予相应的教育建议,同时注意遵循保密原则,防止其他人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当然,个体心理辅导不只是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独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由于普通辅导员工作面对的是以行政班级为主体的每一名学生,是一对多,他们之间相对熟悉。即使面对生活环境各异,成长经历不同的学生个体,普通辅导员也可以针对性地展开谈话,深入了解学生所需,助其成长,摆脱心理困惑,鼓励学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最终达到特定阶段的自我实现。
2.团体辅导:开展大一新生积极心理成长活动
活动内容包含心理测试、班级心理团体活动、宣传单、心理讲座等。例如:在大一新生军训过程中,以“构建积极心理,提高学生品质”为主题举办讲座,立足于新的健康理念,详述心理健康内容,对现代学生心理健康给予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各院校注重新生心理档案构建,为学生后续心理健康引导提供依据。在军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跟踪、反馈等,确保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3.心理教育活动宣传
心理教育活动宣传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前者为媒体宣传、文字宣传、讲座,后者为主题活动、户外拓展、主题班会等。扩大宣传可以帮助更多学生提高心理保健认知,为积极心理塑造提供条件,激发学生潜能,进而使其能够跟上大学学习和生活步伐。媒体宣传等静态方式主要由学院心理中心承担,主题班会等动态宣传以学院全体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