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话剧的文化育人作用

一、校园话剧的文化育人作用

我国话剧在中国的发端便与校园息息相关。1907年的留日学生们自发组成春柳社,改编美国反奴隶制文学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五幕独立话剧《黑奴吁天录》,试图借由美国黑人的反抗精神唤醒近代中国的愚昧民众,开民智兴国邦。从此角度不难体会话剧的传播对于民众思想有着启发引领作用。当观众跟随舞台上的演员进入剧本构架的情境之时,演员通过肢体与演剧节奏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运用共情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达审美印象带来的价值观念。但是校园话剧的目的不仅于此,学生们自我磨炼,建立团队意识,通过反复排练最终登上舞台,感受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成就感。话剧不仅有娱乐性,它更深刻而有鼓动性地将话剧素材重组,从而对人类境遇进行永恒的观照。在电视、电影等娱乐方式流行的今天,“话剧”这种由表演者面对观众现场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依然充满活力,并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内容和蓬勃生命力。然而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校园话剧中,他们拥有着最亲密的观演关系,这种观演关系也使得双方有了更深层次的话剧体验,这种话剧体验的思想形式便是价值观传导作用。因为校园话剧舞台空间有限,这种“小剧场话剧”无意间借鉴了“环境话剧”的话剧样式,达到了“刺激观众和创造一种正确传达剧作精神的环境,使观众投入到话剧的气氛中去”[1]的目的,此时充满感情的话剧空间便在此地发生。

山东建筑大学原创校园话剧《咫尺匠心》剧照(一)

山东建筑大学校园话剧《咫尺匠心》对思政教育进行全新探索,将学校历史与百年党史相交汇,在其中融汇了大量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信念、责任、理想、爱国、坚持等内核思想,利用情境传导作用,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历史片段展现,以校史故事讲活党史故事,实现向观演双方进行思政教育的软传播,致力于“话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立人。大学的目的不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把人弄成‘有用的机器’,而是为了造就懂得真善美、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2]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通过提升文化自信以涵养学生的人格和意志品质。首先对于学校而言,学生作为校园中最广大的群体,对自己的校园文化自信是他们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其中历史建设是学校人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话剧可以作为有力的表现途径。利用话剧情境中时间的灵活性,使观演人员实现跨越剧外时间,感受学校建设历史的艰辛,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业进取心,树立正确的匠心观念。其次,为顺应建党百年之际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的要求,青年群体对党和国家文化自信是必不可缺的思想政治建设环节,通过话剧情节的构架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性事件和政策,感念有国才有家、有党才有如今的和乐校园环境,并肩负青年责任,全力拼搏勇进。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指出:“在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任何文明中,艺术都根‘教育’分研。经过长期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人如果缺乏艺术素养和技能,就不能说真正受过教育。”学史崇德,践艺强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功的思政教育形式是探索教育学生将个人志向与家国前途相连,如此,学生个人理想就获得张力,格局与气度就获得拓展,人生价值就拥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