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实施内容与方法
(一)打造系统化的美育教学课程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美育理论知识包含思政理论、美学知识理论、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通过系统化的美育课程、普及类的讲座以及各类媒介宣传,加快普及美育理论知识和理念,促进思政教育、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美育理论体系。
1.课程内容全面化、层次化
大学美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专业艺术教育后成为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美感和审美创造力,了解与此相关的其他能力。因此,在审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停留在表层的审美知识上,还需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考空间。还可以设置多样化的通识美育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接受美育教育。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气质、价值观以及不同的审美素质,这些有的是先天因素,有的与后天的学习有关。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时,要根据学生年级的差异,从课堂设置、课堂内容、课堂形式三个方面建立起系统化、渐进式的美育课程,注重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更新课堂形式,增强课堂感染力,让美育课堂更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形式互动化、多样化
第一,教育形式应当注重师生的互动性。美育作为一种感性的情感教育,要注重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和谐、开放、平等的教育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发言和参与机会,调动课堂上的情感互动,打破情感壁垒,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从而加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激发美育的最佳效果。
第二,应该注意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在美育教学中,要将新式的教育手段应用于美育课程内容中,例如运用音频、视频、多媒体等更为直观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聚焦新媒体,多感官体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进入艺术的人文语境,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实现知识、修养、审美的均衡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沉浸式美育普及的新情境。
(二)培育优化美育教师队伍结构
美育要贯通于文化育人的全过程,要构建美育教师、思政辅导员、专业教师三位一体的专兼职美育教师队伍。建立美育师资队伍的培训体系,从美学理论、思政理论、教育理论等多方面进行美育培训,系统而又完善地帮助美育教师从专业课堂、美育课堂、日常生活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美育工作。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开展“师生书画讲党史”线上微课堂,图为美术学教师借助新媒体讲解油画作品《新的篇章》
第一,美育教师的分配需要考虑学科均衡性。均衡各学科教师比例,调整教师结构。同时,在师资配置方面,可以考虑引进实用型艺术家和当地有影响力的艺术文化名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深化美育实践课程的开发,使美育不至于停留在空洞的理论教学层面;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这对于美育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建立美育教师的培养体系。目前美育教师大多来自艺术专业学校。然而,由于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界普遍重视艺术技巧而忽视艺术的深层内涵,重视艺术表现而忽视精神文化修养,在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美育教师往往缺乏美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因此,要严格按照美育教师的要求,建立专门的美育教师培训制度,包括从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培训方法、教材选择等,不断优化美育教师队伍结构。
(三)拓展多样性的美育实践活动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将红色歌剧《江姐》引入学生党课,让党史教育更走心
课外实践是大学美育课程的重要阵地。教育部明确指出大学美育要遵循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补充美育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美育的最终目标和重要环节。美育的实践内容包括:课堂本身的观察、参与的书画展览、艺术展演等,以及融合美育元素的专业竞赛、美育竞赛、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实践内容。这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也能起到激发学生热爱自身所学专业、热爱社会生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