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戏剧美育面临的问题

二、高校戏剧美育面临的问题

戏剧教育现已经作为美育形式频繁出现在思政体系教学活动中,在此形式下,必然要有具体的空间与情境,并在空间和情境所构成的场域中完成一定的任务,这就使剧场成为实现美育目标的必然途径,更是贯彻思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高校的剧场建设至少面临两点挑战:

一是目前高校青睐的传统话剧需要传统剧场(即大剧场)。

二是因为传统话剧剧目体量庞大,缺少排演条件(包括时间、经费等客观问题)。

实践表明,势必需要探索一种适合高校场域内应用实践的新剧场模式,而不是放弃戏剧教育。高校的美育探索就如同要去点亮大学生精神领域的那盏明灯,即要通过示范性、活动性、艺术性的情境濡染,令学生沐浴在积极精神的辉光里,潜移默化,久而可行以成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小剧场话剧是个合理的构建于高校场域内、思政话题之下的美育形式。

小剧场话剧舶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本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反思戏剧思想内涵的积极探索之产物。直至1982年,林兆华导演创作了实验性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才开辟了中国小剧场话剧的新视阈。“小剧场话剧”顾名思义,其对演出场地的要求并不苛刻,这就符合很多高校文化育人活动的场地条件限制,这种戏剧并不需要大型的专业舞台,有时一个排练厅、一间教室,甚至于可以在广场上进行演出。不需要传统的专业剧场来进行排演,可以有效解决上文提到的第一大问题。而且即使场地“微型化”了,并不会影响小剧场话剧在美育方面的效果。广义来说,无论是从戏剧活动产生的观演关系,还是从传统戏曲的教育作用上看,都不难看出一场戏剧诞生过程中蕴含的宝贵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精神作用;狭义来说,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本身就具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的“美育+思政”的长效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小剧场话剧以其场地限制小、演剧成本低、剧本容量小等特点,适用于上文提到的问题二,更适合在高校青年学生中推广。

严格的小剧场话剧也称“黑匣子戏剧”。因为这种话剧的演出场所四壁及其装饰物一般都是黑色,而整个空间又小得如同匣子。但是目前小剧场在我国分为“正规小剧场”“非正规小剧场”这两种形式。“正规小剧场”指的是专门为演出建造的,演剧所需条件都妥善完备的室内剧场。更适合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是“非正规小剧场”,指可提供戏剧演出用的、一个具有一定立方体积的小型室内空间,但它一般不具备固定而完善的剧场设备。可以是一个工厂的厂房、废旧仓库的一角、学校教室、咖啡馆、食堂、排练厅……只要临时搬进一般演剧所需的东西,便可成为小型剧场,演区和观众席位置不固定,空间特点“小”和“空”。搭建这种“非正规小剧场”对于高校场域来讲,更具有实效性,有以下优势:

(一)对场地的限制较小

由于高校主要是由教学场所、办公场所及生活场所构成,很难寻求到专业的、有一定容量的空间去进行舞台表演,更别说固定下某一场所划分给校园剧社来用于戏剧的排演。设置专门的剧场,这对于专业艺术院校来说并不难,若将这种要求放置在非专业院校便显得苛刻。此时“非正规小剧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这种小剧场只需要一个临时的空间即可,不会造成学校资源的过多占用,实现起来也极为方便。小剧场由于物理空间小,便于建立一个具有使学生享有参与戏剧活动的实感空间。学生可以看到整个创作环境,此时戏剧创作的神秘感被破除,学生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到达到传导思想价值观的效果。

(二)演剧的成本低

演出场地的问题解决之后,就要购置一系列演剧所需的东西,由于小剧场戏剧的演出空间较小,为了方便演员在舞台上的调度,导演们往往会减少布景及道具的使用。这可以降低运作成本,也有利于增加实现的可能性。虽然成本降低了,但是效果却呈上升趋势——小剧场比大剧场更有“诱导”观众进入剧情的规定情境,引发学生的心理投入和情感共鸣。学生会更容易在情境作用下创造一种想象中的心理空间。

(三)剧本容量相对小

采用小剧场戏剧为“美育+思政”的新路径,很多非专业院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排演的问题,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无法驾驭戏剧这一表现形式。在观摩很多高校小剧场戏剧的演出后,可以得出结论,小剧场戏剧的文本不像传统戏剧的文本那样,容量大,人物多,任务重。譬如曹禺先生的《雷雨》,要完整地演出几乎要3个小时,这背后的排练任务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很多想要探索戏剧对于高校思政工作建设作用的非专业院校常望而却步。其实,小剧场戏剧全然不是这样,演出时间较短,演员人数需求也不高。主要是要把握当代社会形态,让观众快乐放松的同时,得到艺术享受和思想共鸣,小剧场因而成为高校场域内“美育+思政”的实效性阵地。

综上所述,在高校场域内想有效地实行小剧场话剧作为“美育+思政”这一体系的新路径,非正规小剧场话剧更适合目前已有条件。